
世界名人学习故事之一百一十九:蔡伦
蔡伦(公元61年~公元121年)字敬仲,汉族,东汉桂阳郡人。我国四大发明中造纸术的发明者。自古以来都是把字写在或刻在竹片上,再编成册,那种用来写字的丝绸叫做纸。丝绸很贵而竹简又太笨重,并且不便于人们使用。蔡伦于是想出一种方法,用树皮、麻头以及破布、鱼网造成纸。元兴(汉和帝年号)元年上奏皇帝,皇帝夸赞他的才能,从此都采用他造的纸,所以天下都说“蔡侯纸”。
一、蔡伦的生平简介
蔡伦,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今湖南耒阳)人,约东汉永平四年(公元61)生;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卒。出身于普通农民家庭的蔡伦,从小随父辈种田,但他聪明伶俐,很会讨人喜欢。汉章帝刘旭(公元56~58年)即位后,常到各郡县挑选幼童入宫。永乐十八年(公元75年)蔡伦被选入洛阳宫内为太监,当时他约15岁。他读书识字,成绩优异,于建初元年(公元76年)任小黄门(宦官中职务较低者)。此后作黄门侍郎,掌管宫内外公事传达及引导诸王朝见、安排就座等事。正宫窦太后无子,指使诬陷章帝妃宋贵人“挟邪媚道”,并下懿旨令蔡伦“查实”,通令她自杀。宋贵人所生太子刘庆被贬为清河王。窦后又指使人投“飞书”(匿名信)诬陷章帝妃梁贵人,强夺其子刘肇为养子并立为太子。章帝于公元88年卒,10岁的刘肇登基,为和帝,由窦太后听政。蔡伦因功被提拔为中常侍,随侍幼帝左右,参与国家机密大事,秩俸二千石,地位与九卿等同。中国历史上宦官干预国政,也正由此开始。
永平九年(公元97年),窦太后卒,和帝亲政。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和帝立邓绥为皇后,蔡伦立即投靠邓皇后。邓绥喜欢舞文弄墨,蔡伦为投其所好,甘心屈尊兼任尚方令,主管宫内御用器物和宫廷御用手工作坊。在此期间,他总结西汉以来造纸经验,改进造纸工艺,利用树皮、碎布(麻布)、麻头、鱼网等原料精制出优质纸张,于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报朝廷,受到和帝称赞,造纸术也因此而得到推广。同年,和帝卒,邓后所生百日婴儿即位,不到二年又卒。邓后再立13岁皇侄刘祜(公元94~125年)嗣位,为安帝。刘祜是清河王刘庆之子,但由于他即位初期仍由邓太后把持朝政,蔡伦继续受到重用,被封为“龙亭侯”(封地在今陕西洋县),从此进入贵族行列。由他监制的纸被称为“蔡侯纸”。约于元初五至六年(公元118~119年)蔡伦又被提升为长乐太仆,相当于大千秋,成为邓太后的首席近侍官,受到满朝文武的奉承。
正当他权位处于顶峰之际,建光元年(公元121年)邓太后卒,安帝亲政。蔡伦因为当初受窦后指使参与迫害安帝皇祖母宋贵人致死、剥夺皇父刘庆的皇位继承权而被审讯查办。蔡伦自知死罪难免,于是自尽而亡。蔡伦一生在内廷为官,先后侍奉4个幼帝,投靠两个皇后,节节上升,身居列候,位尊九卿,却以惨死告终。但他在兼管尚方时,推动了手工业工艺的发展,被称为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因而留名后世,得到史学家的首肯。
据《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蔡伦主管尚方期间,曾“监作秘划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近代考古发掘的实物也证明确实如此。尚方令本来是少府属官,主管刀剑等各种宫廷御用器具的制造,与中常侍高位根本不相称,但蔡伦尽力讨好,凡是帝、后喜欢的器物,都在尚方精制。邓后喜欢文史和纸墨,曾令各州郡岁贡纸墨。蔡伦也正因此而成为促进东汉造纸术发展的关键人物。由于职务上的关系,蔡伦得以有观察、接触生产实践的条件。每有空闲,他就闭门谢客,亲自到作坊进行技术调查,学习和总结工匠们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再加上他自己的聪颖创新,对发展当时的金属冶炼、铸造、锻造及机械制造工艺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如当时的钢刀制造以炒铁为料,经多次锻打而百炼成钢。当时所制造的器物在质量、性能及外观上确实是精工制造,堪为后世仿效。
但是。蔡伦对工艺技术最突出的贡献还是在造纸方面,大致可从三个角度来评述。第一:组织并推广了高级麻纸的生产和精工细作,促进了造纸术的发展。第二:促进皮纸生产在东汉创始并发展兴旺。第三:因受命于邓太后监典内廷所藏经传的校订和抄写工作而形成了大规模用纸高潮,使纸本书籍成为传播文化的最有力工具。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做出的一项十分宝贵的贡献,大大促进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关于蔡伦故居,至今可以找到最早的记载资料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耒水》一文:“耒阳,旧县也......西北径蔡州,洲西即蔡伦故宅,傍有蔡子池。”南朝宋盛弘《荆州记》载:“耒阳县北百步许蔡伦宅......县人今多造纸,盖蔡伦之遗业焉。”
二、蔡伦的轶事典故
马涧河弯弯绕绕,流经偃师市缑氏镇这一段,古时曾称为“造纸河”。志书记载岸上原有“造纸河碑”,惜已不存。前些年,文物工作者在附近的汉墓中发现数百块形状各异的空心砖,砖上绘有楮树、木芙蓉、扶桑等可为造纸原料的树木图案。因此我们推测,这些砖为纸作坊用物。 说起“造纸河”的来历,当地流传着东汉蔡伦造纸的故事。纸未发明以前,我国使用的书写材料,主要有甲骨、简牍和缣帛等。甲骨的来源有限,刻字、携带、保管都不方便,人们用的愈来愈少。简有竹简、木简之分;牍有竹牍、木牍之别,因南方多竹,北方杨树、柳树较丰之故。简是狭长形的,宽度比较一致,长短却随时期而不同,春秋战国时期的简最长的是二尺四寸(当时的一尺约合今23厘米),汉初的简最长的是二尺。牍的面积比简大,能多写几行字,常用于下命令、发公文、画地图等。古时书信所用牍常为一尺,所以就把信件叫做“尺牍”。由于一枚简只能写很少字,一篇文章要用许多简,人们就把简串起来使用,叫“策”或“册”。“册”就是绳连竹简的意思。这时,已经有了笔墨,记事方法较刻骨大有进步,但那简牍的分量却也不轻,使用起来仍然不便。当时,人们出门求学或讲学,要背一口袋竹片或木片,携带着笔、墨,腰中插把小刀用来修简,或刮去错字。学问大的更是以马驮车载木片竹片了。缣帛是蚕丝制成的丝织品,虽然书写、携带都很方便,但量少价贵,难以形成大气候。
蔡伦于东汉明帝刘庄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进京城洛阳的皇宫里当了太监,章帝刘炟、和帝刘肇时,升为“小黄门”、“中常侍”,后又兼任“尚方令”。他先是掌管皇宫内院事务,后来成为监制各种御用器物的皇家工场的负责人。平时,蔡伦看皇上每日批阅大量简牍帛书,劳神费力,就时时想着能制造一种更简便廉价的书写材料,让天下的文书都变得轻便,易于使用。传说,有一天,蔡伦带着几名小太监出城游玩,来到了离城(指汉魏故城,今白马寺东南一带)不远的缑氏县陈河谷,也就是凤凰谷(今玄奘故里一带)。只见溪水清澈,两岸树茂草丰、鸟语花香,景色十分宜人。正赏景间,蔡伦忽见溪水中积聚了一簇枯枝,上面挂浮着一层薄薄的白色絮状物,不由眼睛一亮,蹲下身去,用树枝挑起细看。只见这东西扯扯挂挂,犹如丝绵。蔡伦想到工场里制作丝绵时,茧丝漂洗完后,总有一些残絮遗留在篾席上。篾席晾干后,那上面就附着一层由残絮交织成的薄片,揭下来,写字十分方便。蔡伦忽然想,溪中这东西和那残絮十分相似,也不知是什么物件。他立即命小太监找来河旁农夫询问。农夫说:“这是涨河时冲下来的树皮、烂麻,扭一块儿了,又冲又泡,又沤又晒,就成了这烂絮!”“这是什么树皮?”蔡伦急切地问。“那不,岸上的构树呗(学名楮树)!”蔡伦望去,满眼绿色,脸上漾起笑意。几天后,蔡伦率领几名皇室作坊中的技工来到这里,利用丰富的水源和树木,开始了试制。剥树皮、捣碎、泡烂,再加入沤松的麻缕,制成稀浆,用竹篾捞出薄薄一层晾干,揭下,便造出了最初的纸。但一试用,发现容易破烂,又将破布、烂鱼网捣碎,将制丝时遗留的残絮,掺进浆中,再制成的纸便不容易扯破了。为了加快制纸进度,蔡伦又指挥大家盖起了烘焙房,湿纸上墙烘干,不仅干得快,且纸张平整,大家心里乐开了花。蔡伦挑选出规正的纸张,进献给和帝。和帝试用后龙颜大悦,当天就驾幸陈河谷造纸作坊,查看了造纸过程,回宫后重赏蔡伦,并诏告天下,推广造纸技术。后来,元初元年(公元114年),邓太后见蔡伦的纸越造越好,能厚能薄,质细有韧性,兼有简牍价廉、缣帛平滑的优点,而无竹木笨重、丝帛昂贵的缺点,真是利国利民,便高兴地封蔡伦为“龙亭侯”,赐地三百户,不久又加封为“长乐太仆”。人们把这种新的书写材料称作“蔡侯纸”。“蔡侯纸”名声大了,造纸的地方自然也有了名气,人们便把马涧河的这一段称作了“造纸河”。
三、蔡伦的主要价值
蔡伦所作出造纸术的成就是值得后人颂扬的,正因为植物纤维纸的大行其道,才让中华文化以其为载体逐渐繁荣和进步起来。
历史价值。蔡伦造纸民间故事传说虽然属于文学范畴,但是,它却有历史的影子,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从史书、石碑资料记载以及出版物与其传说故事相对照,我们会发现,二者之间有许多吻合之处,所以这些传说故事,不仅仅有文学价值,还有史料价值,它为我们研究世界造纸的渊源、植物纤维纸的发祥地以及造纸的历史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文化价值。在陕西南部汉水流域上游流传的东汉龙亭蔡伦造纸的传说故事量大,有十余种之多,内容也十分丰富和广泛,这对蔡伦纸文化的传播无疑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1900年的历史中,蔡伦龙亭造纸的传说故事口口相传,连绵不断,而且深入人心,妇孺皆知,百讲不烦,百听不厌,这既说明了其传说故事有着很强的艺术魅力,也说明社会对这种民间文化的认可度是很高的。在汉水文化之中,蔡伦在龙亭造纸的有关民间文学内容占有着光辉的一页,它是我们研究这一地域文化的重要资料,透过这些传说故事,我们也看到了先哲们那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杰出的创造力,所以这些传说故事同时又是我们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科学价值。首先在龙亭蔡伦造纸传说故事中,科学的成分较多。几乎每种传说都谈到了实验、发明造纸的一些技术问题,它们很好地体现了古人先贤的智慧,它对后世人们警示了科学研究应持的正确态度。其次,二世纪初科学家蔡伦发明了植物纤维纸,加快了人类文化传播的步伐,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此举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世界向文明阔步前进了。而汉水上游的龙亭及周边,作为蔡伦发明造纸的实验基地之一当之无愧写进了中国和世界科技发展史,并且成为世界纸文化中的一块圣地,这是非常了不得的。最后还要再讲一点。龙亭蔡伦造纸传说故事中所反映出来的挫、捣、抄、焙几个基本技术环节依然是今日纸的大机器生产中的基本环节。这些传说故事,既记录了历史,又预见了后来,可谓金科玉律,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它已经被赋于了一般民间文学所不具备的更杰出的价值,它是我们研究古代造纸科学史的最管用的资料。蔡伦造纸传说故事虽属于文学范畴,但它却有历史的影子,是我们从一个侧面研究蔡伦造纸史实的宝贵资料。老百姓百听不厌,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在汉水文化之中,龙亭蔡伦造纸的传说占有光辉的一页。龙亭蔡伦造纸故事传说科学的成分极多,几乎每一个情节都涉及到了造纸的实验和技术问题,传说中所反映的挫捣抄焙等技术环节依然是纸的大机器生产的基本环节。该传说故事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但由于各种原因而濒危,亟需保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