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感悟】让阅读成为一种信仰

标签:
阅读信仰杂谈 |
让阅读成为一种信仰
曾有媒体透露当今国民人均读书量远低于欧美,甚至不及泰国越南,国民离书似乎越来越远。德国平均年读书量人均18本、犹太人64本、日本人40本,美国人21本,中国人不足5本……。这种现象引起了有良知的社会学家的高度重视。为此,北京大学中文系张鸣教授和曹文轩教授先后开设了《阅读是一种信仰》讲座。他们寄语天下读书人,要将阅读作为一种信仰,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只要不将书丢掉,一切就都不会丢掉。阿根廷诗人赫尔博斯有句话:“天堂是一座图书馆。”意思是说在图书的海洋里,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天堂的情景。没有信仰的人是行尸走肉。当社会信仰缺失,读书可以成为我们重拾信仰的替代物,可以帮我们重新找到精神家园。
张鸣教授和曹文轩教授的“阅读”造出许多经典妙语和传世警句。阅读是一种高贵的坚持,坚持的背后是一种幸福的收获,而在坚持之后如何收获幸福,就要看你读什么样的书,怎么样读书;阅读可以培养一种能力,就是发现过去的能力,发现现在的能力和发现未来的能力;阅读能让我们的感觉变得敏锐起来,让我们充分地享受世界,享受人生;人因阅读而高贵;各种各样优美的动作和姿态中,最优雅的姿态是读书;一个好的读书人读到最后可以达到一个境界,知识有如漫山遍野的石头,他来了,轻轻一碰,那些石头好像受到了点化一样,变成充满活力的雪白的羊群,在天空中奔腾起来。这是阅读的最高境界;如果我们读一个作品不把“眼”读出来,那就不能说你已经读懂了这个作品;值得我们用宝贵的生命,用我们宝贵的时间去看的书只是微乎其微;经典应该是最值得读的书,可是,今天很多人基本上不看经典,这是非常糟糕的;所有给予思想、给予人们力量的书就是我说的打精神底子的书,就是向善、向美、向智慧的书;成为高贵的人,成为高贵的民族,岂能不看那些具有高贵血统的书呢?读没有文脉的书,对你的精神世界毫无益处,对孩子的写作也毫无帮助。这此珠玑妙语对于我们理解阅读是一种信仰观点很有帮助。
阅读就是一种信仰,书香才能给人的精神力量。张鸣教授说,“阅读是对一种生活方式、人生方式的认同。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这中间是一道屏障、一道鸿沟,两边是完全不一样的气象。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
“天下事,多到不计其数,人不可件件亲自实践。人这一辈子,无论怎样辛劳、勤勉,实际上只能在极小的范围内经验生活,经验人生。个人之经验,九牛一毛、沧海一粟。由于如此,人认知世界,十有八九是盲人摸象,很难有对世界的完整把握。由于如此,人匆匆一生,对生活、对人生的理解也就一片苍白,乃至空洞;人对活着的享受,也就微乎其微,生命看似蓬勃,但实际上只是虚晃一世。鉴于如此之悲剧,人发明了文字,进而用文字写书。书呈现了不同时期的不同经验。一个识字人,只需坐在家中,或案前,或榻上,或瓜棚豆架之下,便可走出可怜的生活圈栏,而进入—个无边疆域。明明就是身居斗室,却从别人的文字里看到了沙漠驼影、雪山马迹、深宫秘事、坊间情趣……读书渐久,经验渐丰,你会一日又一日地发现,读书使你的心灵宛如秋天雨中的池塘,逐渐丰盈。”“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就是不一样,这从气质上便可看出。读书人的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就的。有些人,就造物主创造了他们这些毛坯而言,是毫无魅力的,甚至可以说是很不完美的。然而,读书生涯居然使他们由内到外获得了新生。依然还是从前的身材与面孔,却有了一种比身材、面孔贵重得多的叫‘气质’的东西。我认识的一些先生,当他们安坐在藤椅里向你平易近人地叙事或论理,当他们站在讲台上不卑不亢不骄不躁地讲述他们的发现,当他们在餐桌上很随意地诙谐了一下,你会觉得这些先生真是很有神采。此时,你就会真正领略‘书卷气’的迷人之处。”曹文轩教授说,“读书人读着读着就有了过去、现在和前方——风景无边的前方。什么叫读书人?我这里简单下一个定义:拥有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叫读书人。”“读书其实培养的是一种眼力。不读书的人其实是没有前方的,也是没有未来的,也是没有过去的。拿我自己讲,我写了那么多的书,那里头的那么多故事,其实都是写的我的来路——几十年的来路上发生的故事。我有时候在想:和我一起成长起来的人,他们为什么写不出小说来呢?我回老家,经常与他们聚会,我发现,我说到的童年往事,他们往往都没有印象,有印象的,又不能像我这样去深入地理解。他们的回忆与我的回忆,有着本质上的差异。我发现过去那么多的故事,我看到在我的来路上,那些故事犹如夏天夜空的繁星在闪烁。那么这个力量是哪里来的?我唯一要感谢的就是书,是书本给了我发现从前的力量。”
阅读就是一种信仰,书香才能让人的心灵澄澈。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观书有感》,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池塘像明镜一样清澈是因为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莎士比亚说,书籍是人类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花儿没有了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了翅膀。可见,读书对于我们来说,何其重要。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读书;一个人的自我完善,也离不开读书。读书是一种乐趣。古人云:人生之惬意事,莫过于雪夜拥被读禁书。手捧一本好书,细细品味着书香,忽而随李白纵酒放歌,忽而随辛弃疾金戈铁马驰骋沙场,忽而随古希腊的哲人思索人生的意义。既能感受到书中或脱俗,或豪迈的文字带来的美丽,又能聆听书中的哲人给我们指点人生,启迪混沌,这时即或窗外大雪纷飞,我们也一定心暖如春,那份惬意,岂又是语言所能言说?读书让人心灵宁静。明人陈继儒说过:“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长时间处于一片净土之间,耳濡目染,浮躁的本性自然就会变得宁静澄澈。放下书本,回首楼外,你只见阳光干净、透明,你只闻到空气里带着一种田野的芳香,夹杂着青草、鸟鸣、花香和湖水的气味。城市的喧嚣、杂乱的念头、人世的烦杂和个人的得失,都消失得无影无踪。读书能涵养你的气质。苏东坡说:“胸无春秋志难远,腹有诗书气自华。”林语堂说,读书的主旨在于摆脱俗气。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有品味、有格调的人,就应该读书。读书可以让漂亮的女孩变得更加漂亮,让英俊的男孩变得更加英俊。一个好读书的人,一定是一个耐得住寂寞的人,一个清爽高洁的人,一个有品味有气质的人。读书可以让人发现前方,不读书的人没有前方。一个人不读书,就像花朵不接受雨露,就像树木不沐浴阳光。一个人不读书,就像在旅途上失去了方向的指南,就像在夜幕里没有了烛光。
让阅读成为一种信仰,它是你所有信仰的基石和隧道,它会成为你的信仰的信仰。所以手捧书本阅读吧,它是你当下幸福之至又别无选择的信仰。每当独处孤寂,享受寂寞之时,你是远离精彩,远离愿望,少有情感的。世界由复杂变得简单,由简单变得深刻,由深刻变得投入。这个时候你才是真实的发现真实的你的模样。因为这个时候,有阅读与写作与你相伴。当还在幼儿园的时候,我们对学习充满了向往和好奇,我们相信,学习一定比我们玩的游戏更有意思。可是进入学校我们才发现,学习竟是这样枯燥无味。这种心理有时会一直持续下去,甚至延续到高中和大学。最后我们也许学到了一些知识,可是却远远没有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为了能够使自己对学习产生进一步的兴趣,就要主动地从大量的学习内容中挑选出一个细节作下一步的研究。这个细节研究会带给我们一种振奋精神的成功体验,而这种成功体验往往正是你对这一领域真正感兴趣的开始。唯有快乐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怀着快乐的心情加入学习的全过程吧,因为世界上没有生而知之的人,对于在各个领域有所建树的名人、伟人而言,学习都是他们获取知识从而走向成功的唯一途径。让快乐陪伴你跨过困难的一个又一个门槛,找到这样一个心灵的落脚点,学习就会让我们神采飞扬起来。因此,不管以怎样的形式存在,阅读都是一件可以让人受益终生的事情。阅读应该是一种持续一生的习惯,如涓涓细流,无声地润泽滋养着人们的心田,在人类的精神领域里灌溉出艳丽奇葩。去伪存真地讲,阅读是一种信仰,是支撑着人们活得更好、更充实,也更坦荡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