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感悟】做孩子成长的最好老师是父母神圣的责任

标签:
父母神圣的责任 |
做孩子成长的最好老师是父母神圣的责任
不可否认,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说做孩子成长的最好老师是父母神圣的责任。
朱永新教授在《家庭教育为什么很重要》一文中这样写道:“父母本身就是儿童最初的世界,他们不仅是第一任老师,实际上也是儿童终身的老师,最长久的老师。”“人生是从家庭开始的。人的一生实际上生活在四个地方。第一个地方在母亲的子宫里,你通过母亲的身体去感受外部的世界。人生第二个重要的场所就是家庭,离开母亲的子宫来到这个世界,就进入了家庭。这个时候和外部世界的交流实际上是依托父亲母亲和家庭成员来进行的。因为这个时候,尤其是人生的早期,他还不能独立地行走,他还不能独立地生活,他更要依托家庭。这个时候的父母亲对孩子的成长就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他带给孩子什么,往往就决定孩子会成为什么。第三个场所是教室。说校园还大了一点,因为上学以后进入学校,就进入了教室。过去在很多教科书里,没有把教室作为一个很重要的社会学现象来进行观察。实际上,孩子在教室里生活幸福不幸福,有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对他的成长非常关键。第四个场所是职场,离开学校以后开始工作。在哪个单位工作,那个单位的工作氛围、人际关系、管理模式,都会对他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这四个场所中最长久、最重要的还是家庭,因为家庭在这四个阶段一直存在,这四个阶段与家庭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家庭对人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所,可以说是一个最重要的场所。人生从家庭出发,最后还要回到家庭,所以家庭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但我们对它的研究还非常不够。”作者十分赞同教育大师的分析和结论,要想教育取得真正的成功,那么必须从家庭着手,教育的起点不是小学,不是幼儿园,而是家庭!无论学校多么出色,也不能替代家庭!学校的存在不能减轻家庭的教育责任,相反,家庭通过正确地发挥它的主体性,才会提高学校存在的价值。学校替代家庭,无视家庭的存在,终究将会丧失学校本身的主体性,所以说做孩子成长的最好老师是父母神圣的责任。
父母的言行决定着孩子的一生,千万不要认为上名校才是决定一生;夫妻关系永远第一重要,千万不要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凡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等待这个家庭的多半是悲剧,在构建自己的家庭教育环境的时候,首先想到夫妻之间要和谐的相处;永远要保持沟通,家长的言行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孩子的任何缺点和优点都与家长有关,不了解孩子就没有成功的教育;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认为孩子丢了家长的脸等。家长必须多学习,不断学习,不断摸索,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进行教育,不断反思,培养孩子健康的身体与心理更重要。不要盲目攀比随风,不过大环境下家长确实不易。只能是在摸索中不断前进吧。希望他们的未来很精彩,希望他们的未来少些无奈。当今,中国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偏差。比如,孩子刚学会走路,很容易跌倒,跌倒时,中国的父母一般立刻把孩子扶起来,很关切地问:“宝宝摔疼了吗?宝宝不哭,都怪地板太滑,地板该打。”然后狠狠地揍地板,宝宝终于破涕为笑。哪有孩子走路不摔跤的,宝宝跌倒,摔不坏的,跌倒了再爬起来就是了。可是父母把注意力放在疼不疼上,宝宝自然会喊痛,宝宝一喊痛,就哭;一哭,父母就要哄,就责怪地板,然后卖力地表演赢得宝宝的欢心。如此一来,对宝宝的成长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第一,容易使孩子养成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别人的习惯;第二,明明是自己走路不小心却责怪别人,从而养成了迁怒他人的习惯,犯错误不反省自己,却找借口。孩子上幼儿园,妈妈会问:“宝宝,老师给你吃什么?好不好吃?吃饱了吗?”糊涂的妈妈常常会问孩子,你喜欢吃什么,妈妈给你做。这样的妈妈给孩子埋下了自私自利的种子,长大的孩子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只有自我,没有他人。现在孩子挑食、厌食情况日趋严重,孩子不肯吃饭怎么办?聪明的妈妈不会这样问,她会对孩子说,你喜欢吃妈妈做的饭还是自己做饭?孩子当然不会自己做,只能吃妈妈做的饭,妈妈做什么,孩子就吃什么。妈妈做饭很辛苦,等长大了自己做饭给妈妈吃。过去孩子没饭吃、没有好的吃,现在孩子肯吃,爷爷奶奶追着喂,家人轮番上阵,百般劝说软硬兼施,孩子半天才吃一口。孩子不肯吃饭不仅困扰着我国的家长,外国的父母也为此大伤脑筋,如何让孩子吃饱饭,成为一个国际性难题。孩子不肯吃饭怎么办?很简单。一个字——饿。孩子不吃饭是因为还不饿。第一步清理家长所有的零食,扔掉。明确告诉孩子,从此要按时吃饭,以后没有任何零食吃了。第二步,到吃饭的时候,不去劝,爱吃不吃。第一顿,孩子不吃,就让他挨饿好了。孩子挨点饿,不会影响发育,没什么大不了的。有点饥饿的感觉不是坏事。倔强的孩子可能会挨到第三顿,就受不了,狼吞虎咽,再也不挑三拣四了。不难看出,父母的教育在孩子成才过程中起着主导甚至决定性作用。
做孩子成长的最好老师是父母神圣的责任。父母本身就是儿童最初的世界,他们不仅是第一任老师,实际上也是儿童终身的老师、最长久的老师。父母的价值、意义和他对孩子的影响,我们还没有非常深刻地意识到。事实上,在一定程度上孩子就是父母造就出来的。在孩子身上都可以看到父亲和母亲的影子。有什么样的父母,往往就有什么样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神奇的种子,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它长在什么样的土地上,他可能会开出不同的花。在任何土地上种子都是可以开花的。那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毫无疑问是非常深刻的,也是非常关键的。父母亲的养育方式的确非常重要。无论在哪里,我们都离不开父母的影响和父母教育的影响。父母不教育孩子,孩子会变坏;父母用错误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孩子会变得更坏。所以在优秀的孩子成为优秀的人才的背后,我们总能找到和谐温馨家庭的影子。同样,一个不健全的人格,我们可以在家庭中找到矛盾和冲突的因素。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在中国的家庭,父母的素养还有待提高。大部分父母都没有接受过科学的训练、科学的育儿知识的培训,所以中国的父母亲是经常容易犯错误的。司机要经过培训才能上路,如果没有经过培训他肯定是要撞车的,说不定自己的性命难保。做父母的技术要求比当司机要高得多,但是恰恰我们没有经过培训,也不需要任何的认定。我们的父母亲往往就用一个标准——上清华北大哈佛的标准——来培养孩子。实际上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是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用一个标准一个模式去培养孩子,最后大部分人是失败者。作为父母亲来说,千万不能要求所有的孩子千篇一律,所有的孩子都成为同一个样子。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帮助孩子找到他自己,这才是最关键。过度关心照顾,结果造成很多长不大的孩子。过多的限制干涉,也限制了孩子潜能的释放。 ?
做孩子成长的最好老师是父母神圣的责任。一个人,从懵懂无知的孩童到一个独立的人,应该说,成长是一个漫长的历程,但是,家庭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摇篮。现在,要当一个好家长真不是件易事,尤其是在对孩子价值观的引导上,不少家长左右为难,该让孩子坚持什么,追求什么,抵制什么?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家长们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身体力行就形成了一个家庭的“家风”,而家风将如影随形般追随一个孩子的一生。可以这么说,没有好的家庭教育,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好教育。中国古代有着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大家耳熟能详的《三字经》就明确提出了家庭教育的责任:“养不?教,父之过。”而古代最系统的家庭教育著作之一《颜氏家训》,也强调了早期家庭教育的意义:“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千百年来,传统家教在三个方面积累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重视。第一,传统家教通过家规、家训、家风等形式,对家庭教育进行规范,用制度和仪式对儿童进行教育。古人讲,“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所谓家规,是?指一个家庭的行为规范,一般是由一个家族遗传下来的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准则,也叫家法。家训一般是家庭的前辈对晚辈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与训导。如果?说家规比较刚性,家训则显得亲切柔软,往往以谈心的方式出现,《颜子家训》《朱子家训》《曾国藩家训》等古代名人家训都是如此。家风是一个家庭的文化氛?围,体现了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在古代,还有通过家谱(文本)、家祠(现场)等进行家庭教育的。这些规范中积极的一面,不仅让儿童在启蒙时期得到及时?的教育,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家庭这一载体得以传承。第二,传统家教强调以德为先,把做人作为教育之根本,与现代教育理念“立德树人”是一致的。中国最早的一部教育纲领性著作《大学》就把明德至善?作为所有教育的根本目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庸》《说文解字》《增广贤文》等古籍中也有类似阐述。第三,传统家教注重父母的以身作则榜样示范,强调儿童的行为训练和科学方法。身教重于言教,孔子就主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明末清初的理学家孙奇逢在《孝友堂家规》中,提出“立家之规,正须以身作范”。古代教育家颜之推反对“无教而有爱”的家庭教育,强调习惯养成。朱熹?更明确小学的任务,就是“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这些都与现代教育理念相吻合。当然,我们也要注意辨析与舍弃传统家教中那些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糟粕。比如,现代社会里,确立儿童的主体权利是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但传统家?教强调父母与孩子的等级,把儿童视为私产,把惩罚作为教育的主要方式,导致打骂孩子迄今仍然是中国社会非常普遍的现象。只有清理这些反教育的传统家教流?毒,才能建立现代的家庭教育体系。时代发展到今天,在优秀的传统家教理念基石上构建起现代家教的大厦,不仅是父母与儿童的要求,更是教育和未来的要求,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和孩子父母的使命。
教育不一定是在学校里的教室里进行的,社会上处处是学校,生活中到处有老师。但是,对孩子来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站,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不仅是经常的,而且是十分深刻而又牢固的。从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过程来看,父母的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最早、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教育。父母要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家庭人文环境,让孩子沐浴在健康、文明、和谐、宽松的家庭气氛中,从而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孩子形成活泼、开朗、勇敢、进取的性格,养成良好的独立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习惯,树立关爱、合作、宽容、创新、感恩的现代意识,这才是培养孩子良好人文素质的重中之重。请记住,做孩子成长的最好老师是父母神圣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