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感悟】高考哲学的思考:大学新生要养成静心读书的好习惯

(2014-07-20 06:15:34)
标签:

高考哲学的思考

静心读书

【教育感悟】高考哲学的思考:大学新生要养成静心读书的好习惯

大学新生要养成静心读书的好习惯

  著名教育家孙云晓先生指出,教育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健康人格应该有五个指标:第一,有求新求异、勇于探索的品质,第二,有仁爱之心;第三,要负责任;第四,要有自制力、自我管理和自控力;第五,尊重他人。这些都要从小培养,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训练。好习惯有很多,最重要的是五个方面:学习,仁爱,负责,自治,尊重。良好习惯塑造健康人格。这是家庭教育最根本的任务,也是学校教育最重要的任务。这些精辟独到的见解够格,够高、够深、够远。但是,当今很多大学新生只去应付考试,就难以静下心来读书,精力越来越多地被一些现实问题所牵扯,这是很普遍的“浮躁”现象。浮躁给大学新生的读书带来往往表现的自信有余而细致不够,兴奋有余而冷静不够,热情有余而毅力不够。其结果给读书带来不利,到头来事半功倍,收效甚微。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应该养成静心读书的好习惯。远离浮躁,静心读书,静心思考,去名利求真实,踏踏实实,才能做到“腹有读书气自华”、“笔有千钧任翕张”,让自己的大学生活充满书卷的香味墨香,静心读书。
  读书人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读书的人生是美好的,美好的人生需要读书。这是一个正反都成立的哲学推断。所以我们的祖宗就教导子孙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外的名人、成功者都喜欢读书,他们从书获得人生智慧,又用这些智慧去收获人生一次又一次的硕果。同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不是取决于它的物质力量,而是取决于它的精神力量。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不是取决于这个民族的人口数量,而是取决于它的阅读的力量。国际阅读学会在总结阅读对于人类的最大的益处时,曾经在一份报告中指出: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为阅读可以强化文化认同、凝聚国家民心、振奋民族精神,可以提高公民素质、淳化社会风气、建构核心价值。事实证明,书能让愚人变智者,落后变先进,平凡成伟大。我们这些活在这个世界的人,如果能好好读书,能朝书本指引的智慧之路而行,势必笨鸟先飞早出林,也一定能在持久深入的读书中改善自我,改变人生,取得成功。这样就不枉来一趟人生世界,让父母亲养育我们有所期待,让亲人朋友有所期许。如果大家都这样,我们这泱泱大国迈向世界文明之邦则指日可待。一句话,当读书成为一种全民文化的时候,民富国强就不再遥不可及。
  静心读书才能致远。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这样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意思是说,人不追求名利,生活简朴以表现自己高尚的情趣,一个人心绪不安静下来就不能提高思想觉悟,不在艰苦环境中磨练就不能提高道德情操。宁静的心境,可以使人的思虑全面、深刻、敏锐、细腻,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个人心智的潜能。宁静致远,意思是心境宁静,思虑可致深远。人的思虑,只有在宁静的心境中才能得以展开、深入;人的思虑,只有在宁静的心境中才能够发挥最佳的功效。心境宁静,思虑才能在高远的时空中翱翔。人们才能以深邃的眼界和宏大的气魄来看待世事人生;科学家们常常凝神苦思,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吃饭,忘记了休息,甚至因精神高度专注闹出不少笑话,而正是这种高度专注的精神,才保证了科学家们拥有一片宁静的心境,才有了一个又一个新发现、新发明;诗人、作家也多半在夜深人静之时进入最佳的创作境界。所谓宁静就是要静心,让人的心灵得到平静。而心灵的平静才是智慧美丽的珍宝,它来自于长期、耐心的自我控制。为什么有的人犯了过错,如能静夜扪心自问,闭门思过,则可在宁静的心境中认真反省、自责,从而更准确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为什么有的人遇到突然事件,保持沉着、冷静,可使人临险不惊,处变不乱,保持清醒的理智,作出迅速、准确的反应。只有宁静,才更有利于解决问题和妥善处理事情。只有宁静,才能静心,才能做一个明智的人,能够控制和引导自己人才能够控制心灵所经历的风风雨雨。
  静心读书才能修心。古语道:“养心莫如静心,静心莫如读书。”古往今来,读书是人们修身养性的首选。读书可以使人自静,静中自悟,方可保持一种淡泊宁静的良好心境。读书还能教人宽容大度、自节自律、自省自制。善于读书的人,往往能够性情豁达,胸怀宽阔。读书,还是一种很好的“养生之道”。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读书一向为世人所推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当你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当你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潢。当你处世行事时,求知可以促成才干。”中外名人关于读书的妙语慧言,都道出了他们读书有用论的观点。读书的创造性在于是求知的重要途径。书籍是知识和智慧的积淀,是文化和历史的化石,它蕴藏着前人的真知卓见。宋苏轼在《李氏山房藏书记》中说:“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读书是求知的重要途径而读书的目的则不应止于求知,而应以行动作为终点和目的。宋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这些都讲出了知和行的关系。正是知识巨大的行动潜能,彰显了读书的无穷魅力。读书的营养性在于是怡情。每个人都想通过读书而大有作为,流芳百世。但是成功的学人与默默无闻的读者大众间的数目比例是不协调的。因而,读书无用论也曾大行其道。其原因,是只看到了书中知识力量的创造性,而忽视了知识的营养性。这其实就是功利主义读书观极端发展的后果,造成了现在社会普遍存在读书学习的突出问题,那就书越读越浅,文凭越来越高,水平越来越低,主要原因很多人以副代主,读简写本就算读了名著;书越读越薄,看报纸和期刊的比看书的人多;书越读越浮,随着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不少读者开始疏远纸质的书本。这种社会现象的确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实际上读书的功利性在于是养生之道,其一读书是身体的“保健医”,其二读书是一种有益的脑保健操,其三读书是心理的“按摩器”,其四读书使人心理阳光,其五读书使人精神充实,其六读书使人思想健康。一本好书就像是一台吸尘器,能够及时消除人思想上的尘埃。常读积极向上的书籍,能使人常葆健康向上的思想,不易被消极的思想所侵蚀,起到修心养性的作用。所以,读书能够静心养性,教人弃卑俗,明心智,开阔胸襟。在浮躁的年月里,若能把自己闲暇的时光花在一些好书上,又何尝不是修身养性和完美自我的一种好方式呢。
  静下心来方可读书。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并不是可以少读或不读书。一位哲人曾说过:每一个人都有一方属于自己的位置,如果你找到它,就会在眼前呈现一片绚丽多姿的景象。读书也同样,当你静下心来读书,读出滋味时,你会忘记世态的浮躁,心理会变得舒缓,心境会格外的开朗。在节假日,除了外出旅游,走亲访友,拨冗偷闲,独处家中,沏一坏香茗,抽出一本书静静地读起来,那常常是一段美妙亮丽的时光。伴着悠悠的书香,心游四极,于无声中智者倾心交谈,有如春风吹拂,雨露滋润,你又发现了生活的深意,人生便进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清代诗人袁枚曾打过一个比方:“读书如吃饭,擅食者长精神,不擅食者生痰瘤。”这个比方很贴切。读书也是很有一番讲究儿的,邀想从书中有所收益,“长精神”而不“生痰瘤”,就须静下心来,摒弃世俗杂念,真正投心进去,咀嚼,理解,思考,回味,然后消化,吸收,这样才能深解其中真味。 “养心莫如静心,静心莫如读书”。读书的确能够静心,而反过来,也只有在静下心来时,才能读好书。心浮气躁是读不进书去的,除非是在应付差事,或坐在那里装作个苦读的样子给别人看。静心读书者自是静心,淡泊冲融,宠辱不惊,即便有时“风乍起,吹皱一池碧水”,那波水潋滟也是一份迷人的情调和风景;心不静者,无风也会兴起三尺浪,让他去读书,他那酸枣核似的屁股是不大可能坐得安稳的。唯有静下心来才能读书,哪怕只是随手翻翻;读书能够静心养性,教人弃卑俗,明心智,开阔胸襟,顺遂阴阳。不过,这里有一个大的前提,那就是书须是好书,是人类文明、智慧的优美结晶,而不是那些诲淫诲盗的恶书、歪书、坏书,否则非但不能静心安神,反会更加添堵、添乱,毒化心灵,教唆坏事。择好书而读,静心细读,则一定会“开卷有益”,不仅益在学习,而且益在身心健康。要静心读书一方面要寻找外界的压力,如果你没有外界的压力,试着去找压力,不要给自己的安逸。因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外能施加压力,内能收放心,持志帅气,则心静庶几近之!
  要让“静心读书”成为大学新生的良好习惯。首先,要静心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俗话说:人生志向远,事业目标高,“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如果视野不开阔,志向不远大,注定是要“搁浅”或“触礁”的。这就要求力戒浮躁,多用一些时间静心读书、静心思考,把学习当作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生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养成崇尚学习、热爱学习、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形成重视学习、主动学习、坚持学习的浓厚氛围。其次,要主动更新,找准自己知识“空档”和不足,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使自己任何时候才不枯、智不竭。再次,要创新突破,敞开思想打破思维定势。当今信息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越来越快,“保鲜期”越来越短。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文化知识和思想理论及道德素养,焕发创造激情、激发创造活力,不断增强战略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增强学习创新意识,及时发现并解决学习道路上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牢牢把握读书学习的前进方向,增强信仰力量和道德力量,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能力。学校本该是读书的场所,是书籍的王国,真正的老师和学生必定是一个读书爱好者。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育的真谛在于“做”而不是“教”,老师的读书习惯会影响学生,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老师,取决于书籍在老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作为老师,首先必须是一个读书人。作为学生,本身就是读书人,更应该沉下去,静下来,钻进去,让教育远离浮躁,静心读书。在平凡中创造奇迹,在平淡中追求深刻,在平静中遭遇辉煌。
  我们期待:大学新生都能养成静心读书的好习惯,静下心来多读书读好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