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感悟】教育哲学的思考:教学动机

标签:
哲学的思考教学动机教育 |
教育哲学的思考:教学动机
所谓教学就是指所有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各种学习的活动,具体地说是指在学校课堂内进行的指导、启蒙、解说、教育的活动。学生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落脚点,它决定着教学成果优劣程度。因此,老师的正确教学动机是促进他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进步、成才的内在动力。
一、重视教学动机的作用与发挥
动机是驱动个体行为的心理动力,对个体行为具有发动性、维护性和调节性作用。教学动机是老师良好教学态度与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动力,对老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行为有激活、维持和调节作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其表现形式为老师的教学积极性、教学态度以及教学行为。
教学动机可分为教学直接动机与教学间接动机,一级强化物所形成的动机都是直接动机,如喝水就餐、寒冷添衣、天热避暑;而二级强化物所形成的动机则为间接动机,如荣誉地位、工作待遇。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两种动机。热爱教学,有兴趣和热情是教学直接动机;为事业编、定职称而应对工作是教学间接动机。对学科有兴趣,为好奇而乐于学习是直接动机;为升学有个好出路、为父母争光而学习是间接动机。当然,老师上班挣钱应付差事、学生不爱学习能混就混,都属于没有动机的一类。凡是具有教学直接动机的老师,一定会激发出具有学习直接动机的学生;而具有教学间接动机的老师,其课堂教学状态也必然是被学习的间接动机所笼罩;没有动机、倦怠职业的教师,其教学可想而知、那会是一个死气沉沉毫无生机的课堂!光明前途和远大理想的教育,可以激发间接动机,但是不易短时奏效;而利用竞赛和记分的方式,却会即时发生效力,只不过这种方式副作用很大。由竞赛带来的紧张,虽然会引起间接动机的激发,但也会成为学生分散教材好奇心和对集中思维的干扰。如果长时间不间断地使用,一旦学生疲倦厌烦,重复刺激或其它刺激就很难再有效果。
二、重视学习动机的作用及培养
学生的学习好差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学生自己的学习动机所支配。学生缺乏学习动机是由于对学习活动的意义和目的、活动内容的价值与性质不明确造成的。因此,进行活动目的性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使学生认识活动的社会意义,从而产生参与活动的需要,形成长远的间接性的远景动机,提高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作为老师,在教学活动前,应向学生清楚说明学习活动的具体目的、任务要求,只有当学生充分了解活动或学习的目的性及价值所在,就能把学习活动的目标视为自身需要,从而转化为活动的动机。一般说来,学生学习目的越明确,目标越有吸引力,越能激起强烈的学习动机。
激起学生求知欲是形成学习动机的重要条件。老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造成学生的认知失调,来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不过,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注意问题要小而具体,新颖而有趣,有适当的难度,还要有启发性;老师在教学中还可以利用一些直观的教学材料,如挂图、幻灯、电脑制作、实验演示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或直接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解决问题,以达到激发求知欲进而转化为学习动机的目的;当学生缺乏学习的真正动力时,老师可利用学习动机的迁移,因势利导把学生已有的对其他活动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动机。当然对学生进行目的性教育是启动学生内在的需要,使之转化为活动动机。利用诱因是指通过外部的各种刺激物满足学生的需要,使个体真正产生动机,而导致行为。研究表明,奖励、惩罚、竞赛、反馈等因素都起到了激发学生活动动机的诱因作用。但在运用这些诱因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时,一定要做到科学有效。总之,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有多种途径,概括起来可分为外部动机激发和内部动机激发两种。外部动机激发着眼于创设各种外部条件(如上面提到的反馈、奖励与惩罚、竞赛等),内部动机着眼于用内部各种心理因素(如需要、求知欲、兴趣、自尊心和自信心等)激发学习动机。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变量,是制约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心理因素,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因此,分析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及表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课堂教学是由教学目标、学生、老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要素系统构成的,每个要素系统又由下一层次的因素组成,这些因素及其相互关系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学习动机又是影响其学习行为的重要变量,是制约其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心理因素。目前,教育心理学家越来越重视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越来越强调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的价值。
首先,课堂教学中学习动机的作用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驱动力。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动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学习动机对学习具有唤起作用。在课堂教学中,人的智力因素如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等对学习有直接的重要影响。但是,一些非智力因素如集中注意、坚持不懈以及对挫折的容忍力等情感和意志方面的品质,对于成功的学习也是不可少的。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也正是通过唤起对学习的准备状态,增强这些重要的品质来间接地促进学习。第二,学习动机对学习具有指向作用。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像指南针和方向盘一样,指引着学习的方向,使学习行为始终朝着正确目标进行。一方面学习动机使学生只注意一些与学习有关的活动产生选择性知觉,另一方面学习动机也影响学生对自己学习行为的解释。对于同一种学习行为,学习动机不同的学生往往会做出不同的解释。两位同学同在课堂中正确地回答老师的提问,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学习动机弱的学生会解释为成功,而学习动机强的学生可能无所谓。第三,动机对学习具有推动作用。耶尔克斯一道德逊定律表明:在一定范围之内,动机作用的增强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特别在学习力所能及的材料或课题时,效果更为明显。学习动机的作用处于适宜强度时,学习效率最佳。巴顿通过实验证明,在智力水平相等的条件下,成就动机和志向水平较高的学生,比成就动机和志向水平较低的学生成绩要好。其他实验也证明,学生学习成绩不佳的原因之一,大都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注意习惯,学习动机未得到充分激发。第四,学习动机对学习活动具有维持作用。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有效地进行长期的认知领域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和掌握大量的学习材料,有时候是很枯燥的,谁也不可能永远保持高度的兴趣,这时学习动机就起着不可替代的维持作用。
其次、课堂教学中学习动机的构成成分来自于学习的自觉性,而自觉性是学习动机中最重要的成分。第一,学习的自觉性是指学生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学习的目的和学习的社会意义,并相继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学习自觉性高的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把当前的学习应得到的结果和社会的发展进步联系起来,从而产生学习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有了这种高度的学习责任感,就会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始终表现出:积极主动而不是消极被动,紧张专注而不是拖拉松懈,严肃认真而不是马虎草率,持之以恒而不是半途而废。这种高度的自觉性必然会收到显著的学习效果,而学习的显著效果又反过来给予这种学习的自觉性以极大的影响,使之进一步得到强化和提高,从而推动学习活动更加有效地进行。第二,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学习兴趣是学生力求认识学习材料,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并带有浓厚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美国心理学家拉扎若斯的研究表明:具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其学习成绩与智力高的学生的成绩相比,显得更占优势。也就是说,在学习活动中,兴趣与智力相比,兴趣更为重要。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他就总是积极主动而又心情愉快地去学习,不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有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能使学生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再次、课堂教学中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学习动机的培养是指学生没有或很少有某种动机,老师通过一些措施使他形成和发展这种动机。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学生已经具备了潜在的学习动机,老师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它转入活跃状态,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课堂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的途径和方法可以通过学习目的性教育,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不仅能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具有促进学习的作用,而且在学习过程中还伴随有愉快的情绪体验,有利于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所以,教师的课堂教学应使学生感到有趣、有昧、有奇、有感。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动机的迁移是指学生在缺乏学习动力的情况下,引导学生把从事其他活动的动机转移到学习活动上。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这些积极因素与学习基础知识联系起来,转化为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这是培养学习动机的有效手段。也可从适当地开展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进取心。竞赛是按照人们的自尊需要,获得成就的需要而激发人们奋发努力、力求上进的一种手段。教学活动中开展适当的学习竞赛,不仅可以激励学生积极进取,消除懈怠情绪,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他们努力学习,克服困难完成学习任务。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回答及作业要给以恰当的评价,评价要客观、公正、全面、恰到好处,既要赏罚分明,又要以理服人,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对激起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动机很有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