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感悟】只有大众的教育才是真正的国民教育

标签:
陶行知国民教育 |
2012年09月16日《北京青年报》发表题为《打砸抢烧不是爱国是害民》社评。冒烟的街区,翻倒的汽车,脸孔扭曲的人,这不是文明社会应有的景象,而更像是可怕的蒙昧图景。这不是真正的爱国者所为,真正的爱国者是不会损害这个国家的人民的利益的。这里头涌动着以爱国为名的无端戾气,包裹着纷繁社会矛盾的曲折表达,夹杂着意图改变现状的民粹情绪。如果任由这种势头继续下去,不仅钓鱼岛问题不可能得到妥善解决,就连民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也无法保障。作者认为,爱国不是让国家更糟糕,而是为了让国家更美好。爱国既需要捍卫共同的国家利益,也需要捍卫共同的价值。民众在表达爱国热情时,理性而守法,才值得称赞,也才能向外界展示一个国家强大的内在力量。
我们重温陶先生“生活即教育”感触非常大,印象很深刻。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出发点是为了人民的解放、人民生活的幸福,他有着为大众生活解放而教育的宏愿。他的生活教育是大众教育。他说:“少爷小姐有的是钱,大可以为读书而读书,这叫做小众教育”,而人民需要的是“大众教育”,为生活的教育,难道不是我们今天所要倡导和实施的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当看陶行知“新安旅行团”的故事后,如果说教育部门领导和全国教育工作者不能脸红心跳,那么我们的教育无药可救了!
1933年的一天,上海大厦大学校园内,一群群大学生正向着大礼堂走去。他们三三两两地议论着今天将要举行的报告会:“听说是一些小孩子来演讲。”“是的,叫‘新安旅行团’,听说是苏北淮安新安小学的学生,大的十五六岁,小的才十二岁。”“小孩子来跟我们讲课,能讲什么呢?不是开开玩笑吧!”“去听听吧,听了再下结论嘛!”大学生们向礼堂走去,带着好奇、怀疑。会场里渐渐坐满了人。讲台上出现了一位戴眼镜的先生,中等身材,穿着学生装。有人认出来了:“是陶行知先生。”陶先生开始讲话:“诸位都是大学生,也许会说,叫他们听小孩子讲课,真是笑话。这七个小孩子从淮安一路演讲到上海。‘没有父母带,先生也不在’,靠演讲旅行,作抗日宣传。这个儿童旅行团的价值,是新时代之无价宝,如果一定要定个价值,或者姑且定为万万万万金元吧。这样伟大的宝藏,世界上谁也没有,都为新安小朋友所得。而‘新安’不敢占为私有,愿公诸天下后世。讲得如何,请大家一试。”不同凡响的开场白,激起了会场上的一片掌声。小玉站在讲台前,他穿着浆洗得干干净净的粗布衣服,圆圆的小脸因紧张而涨得通红,两手十个手指下意识地搓来搓去。陶先生轻轻地拍了他一下,在他耳畔说了几句话,就走下台去了。小玉定了定神,开始讲起来:“我的老家在凤阳,凤阳是个穷地方,十年倒有九年荒。妈妈生了八个孩子,死了六个,只剩下我和姐姐。爹爹被抓去当壮丁,活活折磨死了。妈妈活不下去,流着眼泪把姐姐卖给了人贩子……”孩子的脸颊上滚动着泪珠,他抽泣了一下,悲愤地接着说:“我们为什么这样穷,为什么这样苦?我们曾经问爷爷奶奶,我们曾经问爸爸妈妈,他们的回答是:我们命苦啊!可是,学校的老师告诉我们:根本就不是什么命苦,是我们的国家太落后,外有列强,内有国贼,生产落后,经济衰败,这一切是帝国主义、反动派造成的啊!”清脆的童声震动了每个大学生的心,一些人激动地站了起来,大声附和:“说得好!”会场上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接着,另一个孩子小林走上讲台:“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大哥哥大姐姐们!我们国家落后,列强就要欺侮。日本帝国主义就侵占了我们的东三省,苦难的中国人民身上又加上了侵略者的铁蹄,这样的痛苦我们还能忍受吗?有良知的中国人是决不愿意做亡国奴的,大家一致起来,要反抗万恶的侵略者,要用我们的血肉筑成一道新的长城!”全场爆发出更加热烈的掌声,有人带头高呼:“打倒侵略者!”“团结抗日,一致对外!”陶行知先生走上台,把孩子们抱在一起,连声说:“讲得好!讲得好!”他带着孩子们走下讲台,问身边的一位教授:“小孩子讲得如何?”教授风趣地说:“讲得比我们好,几乎把教授的饭碗打破!”陶先生哈哈大笑说:“小孩子能教大学生,几乎把教授的饭碗打破,这虽然是千古奇闻,但却是事实啊!”陶行知接连几天安排新安旅行团的孩子们去中小学演讲,去光华、沪江、震旦大学演讲,所到之处,无不引轰动。陶行知逢人就说:“在这些小孩子的铁证之下,时代是分成了两个:一个是瞧不起穷光蛋和小孩子的时代,那已永远成为过去;一个是新时代,穷光蛋和小孩子有不可抵估的力量。”他特意写诗称赞:一群小光棍,数数是七根。小的十二岁,大的未结婚。没有父母带,先生也不在。谁说小孩小,划分新时代。在陶行知先生的鼓励下,淮安新安小学在1935年又第二次组织了“新安旅行团”,在抗日的大后方,宣传抗日,宣传爱国,走遍了全国十几个省市,行程五万里,足迹遍及城市、农村、草原、边疆,被人们称为“民族的小号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