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感悟】对尊师重道的沉思

标签:
陶行知尊师重道沉思 |
对尊师重道的沉思
当呤听官方媒体大力宣传中国的教育在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上创造辉煌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凯歌声的时候,当倾听平民百性还在质疑孩子学上了老师书教了人却没有育好的寒气声的时候,当喜听党和国家确保今后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工资承诺声的时候,当动听全国最美乡村教师颁奖典礼鼓掌声的时候,迎来了第二十八个教师节,我衷心地问候一声:老师们好!向战斗在教育战线上的教师道声:辛苦啦!并祝各位老师及家属:节日快乐,身体健康!特别向奋斗在最艰苦乡村学校的教师们说声:谢谢你们!并请接收我对你们节日最崇高的敬礼!
“老师”二字的分量为什么在当今在我们心中愈积愈重,老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可现实的老师书教了,一代代学生步入一个空虚的人生价值观时代,一些孩子的脑子里只有自己,只有利益,没有老师没有亲人,这是谁的错?是社会的错?是教育的错?是老师的错?是家长错了?还是学生错?每当想到这些问题无法回答时候,我内心很痛。我想到了教育做的是人的工作,也是由人来做的工作。从人到人,信任是最基本的前提,也是最重要的支点。倘使教育者本身公信力缺失,再贴近的教育主题、再精彩的教育内容、再新颖的教育形式也没有用。教育的实效有时恰恰在教育之外。教育者的人格魅力,以及他所在学校和部门的教育环境,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甚至决定性的作用;我想到了《礼记·学记》中的一句话:“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之敬学。”意为:教师受到社会普遍尊敬之后,教育才能得到重视,教育得到重视后人们才懂得努力学习。三者的关系互为前提。教师受到尊重意味着人们重视教育,人们接受教育就会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为懂得更多的道理就会重视学习,尊敬老师。如此良性循环,古人对其认识是相当深刻的。《礼记·学记》中还有一句话:“凡学之道,严师为难。”意为:在所有做学问的道理中,尊敬老师可谓难事。尊敬老师是学生的本分,然而尊师难以持之以恒。初学尊师并不难,但是学生逐渐学有所成,甚至超过老师时,尊师就很勉强了。这也是有些人终不能成大气候的根本原因。古今中外,无数事例告诉我们应该尊敬老师。我们只有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来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才能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学风,有力地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我想到了《吕氏春秋·劝学》的“疾学在于尊师。”戊戌四君子谭嗣同的《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的“为学莫贵于尊师。”《荀子·大略》中的“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这些前辈警言都深刻地阐明了国家兴衰与重视知识、尊敬教师的关系;我想到了“亲其师,则信其道”深刻含意,身教是一种无声、直观而又寓含示范性、导向性的形象教育,易于引起觉学生的认同。教师只有彰显人格的力量,他所灌输的理论知识,才会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长久的生命力。很多时候,学生不仅看你在台上讲得怎么样,而且看你实际做得怎么样。有的教师说的话很精彩,讲的理很精辟,学生也不是听不懂,可实际效果却一般化,甚至出现台上你讲,台下讲你。为什么出现如此反差呢?究其原因,教师台上讲的与台下做的不一致,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没有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却带头违反。“正人先正己,教人先自教”。
教师只有把自身的教育搞扎实了,把自身的问题解决好了,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那种“严下不严上、严学不严教,严教不见官、考学不考官”的不良现象,损害教育公信力,影响教育实效性。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个道理路人皆知,但不是人尽能为。当下,教育者的学历层次越来越高,教育的方式、手段越来越先进,把一堂课讲出点特色来、造出点氛围来,似乎不是什么难事。但如果不从提高教育公信力这个根本上下功夫,而是追逐和沉迷于教育手段的花样翻新,那么无异于缘木求鱼、本末倒置。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特别是我们这个日益喧嚣,日益浮躁的时代。我们的双目已日渐失调。看外界的眼日益发展,看心灵的眼却越发萎缩。“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常常审视自己的内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自己都行不正、做不端,如何去感染学生?在我们的教育领域,极少数人因社会经济的多元化而扭曲了价值观念,他们不再坚持学术民主,不再坚持潜心钻研,不再坚持以德育人,把自己教师的尊严抹灭了。尽管这个现象只是个别。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清凉也好,混浊也罢,只要自己守住一颗奉献的心,守住自己当初这个不悔承诺,“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窥然不动”。《陶行知的两只口袋的故事》充分证明了他是一位既有言教,更有身教的人民教育家,他律已甚严,以身作则。
古人曰:“吾日三省吾身”,而陶行知则“每天四问”。1942年7月,他在重庆育才学校三周年纪念会上提出“四问”的内容,就是每天要反躬自问身体、学校、工作和道德上有没有进步,进步了多少。他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越大,就越会为非作歹,残害人民。他曾大声疾呼,要全校师生“建筑人格长城”。他自己就是用他的实际动来“建筑人格长城”的。在育才学校,就流传过一个关于陶行知的两个口袋的故事。
育才学校是陶行知和全校师生赤手空拳办起来的,有时全校师生几乎无以举炊,陶行知东张西罗,左支右绌,迫不得已就停止体育锻炼,每天改吃两顿稀粥,以勉强维持生活。在这样艰难困苦中,有人劝陶行知把育才停办了算了,但他坚决不答应。他发动全校师生走街串巷,向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募捐,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陶行知带头外出募捐,并宣布一条纪律:募捐来的钱涓滴归公,在任何情况下,任何人不得借故挪用分文。他自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的上衣缝有两只口袋,一只袋公款,一只袋私款。有一次他到远处去募捐,走访了好多地方,募捐了不少现款,袋里装得满满的。在归途搭车时,忽然发现放私款的那只口袋里一分钱也没有了,他当时就有一个坚决的想法,决不那用公家一分钱,尽管一天奔波下来,既疲惫不堪,又饥肠辘辘,但仍坚持从十里外步行回校。
当育才学校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都非常感动,赶到陶行知先生的住处慰问时,陶行知亲切地、深刻地跟大家讲起韩非子在《喻志》中所说的一个比喻:“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在现实生活中,小漏洞往往可以酿成大灾祸,千万不要以小失大。陶行知就是这样“以教人者教已”,在“建筑人格长城”中做到不留一点空隙。
陶行知就是这样用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实现了他自已的伟大诺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真如徐特立老人所说,“教师=有学问的人+模范人物。”这句话揭示了教师的本质特点,也提出了教师修养的标准。每个教师是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走上讲台的,在构成教师育人的诸种因素中,教师的素质是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应该说影响、示范、感染是教育的一种途径。教师自身素质中的长与短,都会在学生身上得到反映。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学生具有“向师性”,学生接受教师的影响尤为敏感,不论是教师的优点还是缺点,常常会放大地表现出来,特别是缺点更为明显,学生往往会十倍、二十倍地回敬你。陶行知用心血乃至生命向学生诠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真理。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陶行知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面明镜。透过这面明镜,我们分明看到了另一些人对待名利的态度:在学术界,面对名利的诱惑,喧宾夺主的有之,借光借名的有之,自我吹嘘、拉大旗作虎皮的有之;至于抄袭、冒名、卖身、倾轧等种种龌龊行径,人皆知耻,恕不赘述。在其他行业,还有的人个人主义作祟,不讲道德廉耻;有的为了所谓的“成绩”和名利,不惜泯灭良心弄虚作假,以损害人民利益为代价。这些人若不幡然醒悟,悬崖勒马,等待他们的必然是为名利所累,为荣誉所惑,为贪欲所害,陷入个人主义的沼泽而不能自拔。《易经》中有一句话说得好:“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在各种诱惑和考验面前,我们当以宁静的心态面对纷呈的生活,以平常的心态对待不平常的事情,以安静的心态对待嘈杂的外界,以平和的心境处理世态的炎凉。“无欲自然心如水,有营何止事如毛。”如此,我们就能像陶行知那样,以淡泊、旷达的心境对待名利,把心思多用在教育事业上,而使自己也变得超然、高尚起来。那种“没头的苍蝇——乱撞”,或者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到哪”的教育永远是没有出息的。
知识为人类开辟了认识世界、通往宇宙之路,而教师则带领我们打开了知识的大门。教师的工作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只是在一方小小的讲台上默默无闻地耕耘、浇灌,平凡而艰辛,却蕴含着伟大,创造着神奇。人的成长成才离不开教师。一个没有教师、没有知识的社会,不过是一片贫瘠的荒漠。因此,中国必须要天天尊师重道,决不能只停留在“教师节”这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