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感悟】静心方可读书

标签:
静心读书 |
现今社会,不论教育系统还是其他行业,各种急功近利的思潮、各种喧嚣浮躁的信息、各种光怪陆离现象纷至沓来,整个社会处于躁动状态。因为整个社会浮躁,所以人心也浮躁。浮躁就会产生纯功利性教育及功利性教育者。浮躁给学生的读书带来往往表现的自信有余而细致不够,兴奋有余而冷静不够,热情有余而毅力不够;浮躁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不利,到头来事半功倍,收效甚微;浮躁给我们的老师带来盲目的高分教学目标,无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无法善于驾驭课堂努力,运用教学机智、把握爱的尺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也唯有让教育消除浮躁,远离浮躁,静心思考,安心读书,用心教研,静心教书,潜心育人,去名利求真实,踏踏实实,才能做到“腹有读书气自华”、“笔有千钧任翕张”,
才能让教育这平凡而伟大的事业升华自己的价值,让我们的生活园地充满书卷的香味墨香,静心读书。
一、静心才能致远
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这样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意思是说,人不追求名利,生活简朴以表现自己高尚的情趣,一个人心绪不安静下来就不能提高思想觉悟,不在艰苦环境中磨练就不能提高道德情操。与当前拜金主义、利欲主义是成鲜明对比的;心情平稳沉着,专心致志,才可有所作为;一个人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的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诸葛亮星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验证了历史上的很多名人都在人生的顶峰时发出这样的感叹——追求宁静。宁静的心境,可以使人的思虑全面、深刻、敏锐、细腻,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个人心智的潜能。
宁静致远,意思是心境宁静,思虑可致深远。人的思虑,只有在宁静的心境中才能得以展开、深入;人的思虑,只有在宁静的心境中才能够发挥最佳的功效。北宋哲学家邵雍在《何处是仙乡》一诗中写下“静处乾坤大”的诗句,说的是只要心境宁静,就会感到世界旷达广大。心境宁静,思虑才能在高远的时空中翱翔。人们才能以深邃的眼界和宏大的气魄来看待世事人生;科学家们常常凝神苦思,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吃饭,忘记了休息,甚至因精神高度专注闹出不少笑话,而正是这种高度专注的精神,才保证了科学家们拥有一片宁静的心境,才有了一个又一个新发现、新发明;诗人、作家也多半在夜深人静之时进入最佳的创作境界。
所谓宁静就是要静心,让人的心灵得到平静。而心灵的平静才是智慧美丽的珍宝,它来自于长期、耐心的自我控制。具备心灵的安定意味着一种成熟的经历以及对于思想规律与运转的一种不同导演的了解。一个能够保持镇静的程度与他对自己的了解息息相关。人是一种思想不断发展变化的生物,了解自己首先必须通过思考了解他人。当他对对人对已有了正确的理解,并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事物内部存在的相互间的因果关系,他就会停止大惊小怪、勃然大怒、忐忑不安或是悲伤忧愁,他会永远保持处变不惊,泰然处事的态度。镇静的知道如何控制自己,在与他人相处时适应他人,而别人反过来会尊重他的精神力量,并且会以他的力量。一个越是处事不惊,他的成就、影响力和号召力就越是巨大。即使是一个普通的商人如果能够提高自我控制和保持沉着的能力,那他会发现自己的生意蒸蒸日上,为人们一般都更愿意和睛个沉着冷静的人做生意。坚强、冷静的人总是受到人们的爱戴和尊敬。他像是烈日下一棵浓荫片片的树,或是暴风雨中抵挡风雨的岩石。“谁会不爱一个安静的,一个温柔敦厚,不火不温的生命的?”无论是狂风暴雨还是艳阳高照,无论是沧海巨变还是命运逆转,一切都没有关系,因为这样的人永远是安静、沉着、待人友善。我们称之为“静稳”的可爱的性格是人生修养的最后一课,是生命盛开的鲜花,是灵魂成熟的果实。静稳和智慧一样宝贵,其价值用于黄金-----是的,比足赤真金还要昂贵。与宁静的生活相比,追逐名利的生活是多么地不值不提。宁静的生活是生活在趔的海洋中,在急流波涛之下,不受风暴的侵扰,在永恒的安宁中。例如:犯了过错,如能静夜扪心自问,闭门思过,则可在宁静的心境中认真反省、自责,从而更准确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遇到突然事件,保持沉着、冷静,可使人临险不惊,处变不乱,保持清醒的理智,作出迅速、准确的反应;在待人接物时,宁静的心境有助于保持谦虚和蔼的态度,亲切悦和的语气,礼貌得体的举止,从而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促进问题的顺利解决;平日,人们遇到棘手的问题时,往往不是马上表态、下结论,而是说:“让我静下心来想一想。”看到别人遇到突发事情而慌乱无措时,人们往往会劝他:“先别着急,静下心来,总会找到解决的办法。”这些都说明只有在宁静的状态下,才更有利于解决问题和妥善处理事情;有时候,人们处理某事失误后会说:“刚才我太不冷静了,结果把事情办糟了。”当有人碰到问题沉不住气时,人们会告诫说:“要冷静,光着急只能坏事。”这说明,人们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意识到:心境不宁静,解决问题和处理事情可能会出偏差。所以宁静的心境。对解决社会生活中其他一些方面的问题,也起着重要作用。
一个人在工作中能否保持宁静的心境,往往直接影响到工作的效率。正因为如此,日本的一些公司专为所属职员开设了静坐沉思室。美能达照相机公司,每间静坐沉思室设一桌一椅,公司职员在上班时间可随意进入,独自静坐,避开人事、电话等的干扰,以使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获得充分发挥。许多有助于公司管理与生产的方案措施,便是职员在静坐时思索成熟的。只有宁静,才能静心,才能做一个明智的人,能够控制和引导自己人才能够控制心灵所经历的风风雨雨。经历了暴风骤雨的人们,无论你们身处何方,无论你们身处何境,你们都知道-----
在生活的海洋中,幸福的岛屿在微笑挥手,理想的充满的彼岸在等待着你们的到来。将你们的手牢牢地放在思想之舵上。在你们的灵魂深处有一个发号施令的主人,他可能在沉睡,唤醒他吧。自我控制是力量,正确的思想是优势,冷静是权力。请对你的心说“平和,安静”。
在现代社会中,一方面,各种交往不断增多,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一方面,科学飞速发展,技术、产品不断更新。我们都曾过许多人,他们因为火爆激烈的性格使的生活变得一团糟,他们毁灭了一切真与美的事物,同时也葬送了自己平衡安静的生活,损害了原有的幸福。在生活中,史们碰到的真正能够沉着冷静,保持一份平静安宁的人真是寥若晨星。人性因为毫无节制的狂热而骚动不安,因不加控制的悲伤而浮沉波动,因为焦虑和怀疑而饱受摧残。因此自古以来,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十分重视应用宁静致远这一道理,曾成功地进行了很多重大的政治、军事、生产、科技、文化等活动。今天,我们更应该自觉、主动地将宁静致远的道理,应用、实践于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以取得更多、更好的成果。
二、静心莫如读书
静心莫如读书 古语道:“养心莫如静心,静心莫如读书。”古往今来,读书是人们修身养性的首选。读书可以使人自静,静中自悟,方可保持一种淡泊宁静的良好心境。读书还能教人宽容大度、自节自律、自省自制。善于读书的人,往往能够性情豁达,胸怀宽阔。读书,还是一种很好的“养生之道”。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读书一向为世人所推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当你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当你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潢。当你处世行事时,求知可以促成才干。”中外名人关于读书的妙语慧言,都道出了他们读书有用论的观点。
读书的功利性在于是养生之道。其一读书是身体的“保健医”。案例一:年过六旬的老李经常出现心慌、盗汗、失眠等症状,到医院检查,医生诊断为内分泌失调。为此,老李服用过多种中西药,但疗效甚微。一天,老李清晨来到公园,听见几名老年人在一起朗读诗经,他兴致所及也加入其中。大声的朗读让他情绪激昂,出了一身大汗,谁料一直困扰他的心慌气短等症状这天竟没有出现。从此,老李养成了每天朗读的习惯,读诸子百家、读四书五经,身体不适竟然一去不返,经过体检生理指标恢复正常。自古我国就有杜诗祛病之说,清代《老异续编》中记载一则杜诗祛病例子:白岩朱公惠气痛,每当疾发时诵杜甫诗数首后,,便一切如常。无独有偶,如今在德国又有了读书治病的研究与实验,有不少医院都为病人开设了专门的图书馆,对患者进行“书籍疗法”,收效很好。其实,杜诗祛病或读书治病并不奇怪,都是有科学道理的。其二读书是一种有益的脑保健操。保持大脑活力最好的方法是适当地多使用大脑,经常给大脑以良性刺激。读书,是对大脑产生良性刺激的有效手段,效果就像在做脑保健操。朗读可以调理气息,清除体内废气。依照中医理论,人胸中块垒消解,气顺平和,疾病自然不生。此外,读书可以使人的情绪得到适当地宣泄,有时难免会被书中人物的奋斗精神或悲惨境遇而流泪。情绪化的泪水可以排除体内有害物质,有益于健康。其三读书是心理的“按摩器”。
案例二:50来岁的老杨是单位出了名的“躁脾气”,常常因为一点小事跟同事大动肝火。其实,老杨每次跟同事发火之后也感到后悔,可一遇到想不通的事,他还是难以控制自己。为此,心理医生推荐他读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书中有一段话:“在感觉要发火的时候学会对自己说,别急,有话慢慢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读书和心理调节,老杨慢慢平和了自己的心态。讲话不像以往那样急躁了。健康不仅是身体的健康,还包括心理、精神的健康。许多人身体没病,疾病在心,唯有医心,才能治根。古人说“养心莫如寡欲,至乐莫如读书。”就是这个道理。其四读书使人心理阳光。一位著名长寿学家曾经指出:“一切不利的影响,最能使人夭亡的,莫过于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情,如忧郁、颓丧、惧怕、怯懦、嫉妒等。”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读书能够驱散心头的阴霾,一本好书,可以使人淡化苦恼、彷徨,缓解郁闷和压抑的情绪,保持心理平衡。其五读书使人精神充实。高尔基曾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能够帮助我们走出自我的狭小,当我们在读书中思考,,流连在每一条真理、每一个高尚思想、每一幅富有震撼力的场景之中时,理想与信念将不断升华,对人生的感悟将在阅读的思考中日益丰满与完善。其六读书使人思想健康。一本好书就像是一台吸尘器,能够及时消除人思想上的尘埃。常读积极向上的书籍,能使人常葆健康向上的思想,不易被消极的思想所侵蚀,起到修心养性的作用。
三、静心方可读书
现在社会普遍存在读书学习的突出问题,那就书越读越浅,文凭越来越高,水平越来越低,主要原因很多人以副代主,读简写本就算读了名著;书越越薄,看报纸和期刊的比看书的人多;书越读越浮,随着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不少读者开始疏远纸质的书本。这种社会现象的确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静心方可读书。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并不是可以少读或不读书。一位哲人曾说过:每一个人都有一方属于自己的位置,如果你找到它,就会在眼前呈现一片绚丽多姿的景象。读书也同样,当你静下心来读书,读出滋味时,你会忘记世态的浮躁,心理会变得舒缓,心境会格外的开朗。在节假日,除了外出旅游,走亲访友,拨冗偷闲,独处家中,沏一坏香茗,抽出一本书静静地读起来,那常常是一段美妙亮丽的时光。伴着悠悠的书香,心游四极,于无声中智者倾心交谈,有如春风吹拂,雨露滋润,你又发现了生活的深意,人生便进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清代诗人袁枚曾打过一个比方:“读书如吃饭,擅食者长精神,不擅食者生痰瘤。”这个比方很贴切。读书也是很有一番讲究儿的,邀想从书中有所收益,“长精神”而不“生痰瘤”,就须静下心来,摒弃世俗杂念,真正投心进去,咀嚼,理解,思考,回味,然后消化,吸收,这样才能深解其中真味。
静心方可读书。“养心莫如静心,静心莫如读书”。读书的确能够静心,而反过来,也只有在静下心来时,才能读好书。心浮气躁是读不进书去的,除非是在应付差事,或坐在那里装作个苦读的样子给别人看。喧嚣扰攘的现实社会,名来利往,诱惑重重,纷纷扰扰,直逼学子寂静的书房,也直逼书房里读书人的心房,两耳灌满窗外事,乱花迷眼,急火攻心,凳子便再也坐不安稳了,急急忙忙地关掉书本,一溜烟儿“下海”去了。——青灯黄卷,那是怎样一幅古老寂寞的孤清难耐的画面,即使也许会有“红袖添香”的曼妙韵致,又怎能长久守得住?读书能够静心养性,教人弃卑俗,明心智,开阔胸襟。在浮躁的年月里,若能把自己闲暇的时光花在一些好书上,又何尝不是修身养性和完美自我的一种好方式呢。一位多年沉扎在浩瀚书海、自得其乐的杂文作家曾这样设问:“我们不必奢望人人都拥有丰富的藏书,但少买几套服饰,少下几次餐馆,从美容足浴费用中挤出千分之一的钞票,多买一本好书,这应当是可以选择的事儿呢?”这设问,真的很现实,也很有分量,值得我们多思。
静心方可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腹有诗书气自华”,不少读书人曾经是很坚信这个因果关系的,他们把书本掂在手里,想把它当作命运之门的敲门砖。只是时下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有点等不及了——读来读去下那么大功夫,花那么大的本钱,太绕弯弯儿了,“黄金屋”、“颜如玉”,那不满大街都是嘛,还用案牍劳神地从书中往外“读“吗?倒不如赶紧挽起袖子去挣它一大笔钱来进行“货币交换”,岂不更直接、省事儿吗?有了钱就能“万能”,珠光宝气丁零当啷的大款派头儿,不比你这个“气自华”看着带劲儿?!——心里这么一摇晃,便全乱了,还有什么心思读什么劳什子“圣贤书”呀?虽然众生芸芸,人各有志,所向不一,不可苛求。或长长短短,或高高低低,只要无怨无悔,都是充实人生。其实,我们远不必非要把读书看作是高压人的多么高雅的事情。——静心读书者自是静心,淡泊冲融,宠辱不惊,即便有时“风乍起,吹皱一池碧水”,那波水潋滟也是一份迷人的情调和风景;心不静者,无风也会兴起三尺浪,让他去读书,他那酸枣核似的屁股是不大可能坐得安稳的。
静下心来才能读书,哪怕只是随手翻翻;读书能够静心养性,教人弃卑俗,明心智,开阔胸襟,顺遂阴阳。不过,这里有一个大的前提,那就是书须是好书,是人类文明、智慧的优美结晶,而不是那些诲淫诲盗的恶书、歪书、坏书,否则非但不能静心安神,反会更加添堵、添乱,毒化心灵,教唆坏事。择好书而读,静心细读,则一定会“开卷有益”,不仅益在工作,而且益在身心健康。要静心读书一方面要寻找外界的压力,如果你没有外界的压力,试着去找压力,不要给自己的安逸。因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世道周流不息,无一刻不在运动发展。如果自己图于安逸,则必遭规律惩罚。做人就要在奋进不已中做个毫雄,切勿在不思进取中做个懦夫!孟子在说到人之志时有云:“持其志,勿暴其气。志,气之帅也。”也就是说,先立个大志,志一立,气将不助自来。大志有大气,小志有小气;真志,有真气,假志,有假气。能否恒一志帅浩然气,就看你的志真不真,诚不诚了。志立了,下一步就看你如何不暴其气了;另一方面学问之道无他,收放心而已。要想不暴自己的气,就要把学习中一些不合理的心收将起来,读书心只在书中,除此之无他耳,若今在读书,明天游玩,则此其气将馁也。故要痛下工夫,持其志,收回心里的杂念。行走坐卧尽是书耳,试问,能做到此,岂不成之学乎?那么如何收心,其一要培其读书兴致,孔子有云:“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道理很简单,用日常的话说就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你在读书中,体贴文字感到浃洽时,自然乐意融融,不亦乐乎哉。心有所乐,则心不静?焉有哉?其二若实在找不到兴致,那么需要痛下工夫了,先别问苦不苦,累不累,读一个月书,做到不出门,早晚读政治课、英语,坚持,坚持!除此之外无他法。如果能坚持下来,心已收将来了。自不会感到读书静不下心之烦恼!其三如果可能,可以试着去静坐,放下架子,一次静坐20分种,坚持一个星期。则心自然潭水一般,清净如同明月。现举个例子以作点缀:“宋时有位学者,每次读书总是记不来,倍感苦恼。一天他读孟子时,体贴到学问之道无他,收放心而已,遂放下书本,静坐百天,后在读书。拿其书本,目之所到,尽收眼底,铭记心里。再也无读书遗忘之恼”若外能施加压力,内能收放心,持志帅气,则心静庶几近之!
我们期待:有越来越多的人能静下心来读书,特别是老师和学生。学校是读书的场所,是书籍的王国,真正的老师和学生必定是一个读书爱好者。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育的真谛在于“做”而不是“教”,老师的读书习惯会影响学生,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老师,取决于书籍在老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不管老师读书难的理由有千万条,但每位老师自己应该清楚,作为老师,首先必须是一个读书人。作为老师,我们无力改变社会风气,但为了孩子,为了自己,我们必须坚持读书。从一定意义上说,坚持读书是老师最起码的职业底线,尤其是处在这样一个学习社会化的时代,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精神,使自己的眼光超出“利益”之弹的射程。不断完善自己,提升人生品位,超出“匠”的局限;在为学生打造高考敲门砖的同时,为他们的终生学习与精神成长“打底”。
在世界的大舞台上,教育的深度决定了一个民族能走多远。在教育教学的路上,让我们沉下去,静下来,钻进去,让教育远离浮躁,静心读书。在平凡中创造奇迹,在平淡中追求深刻,在平静中遭遇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