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感悟】情感互动推进教学质量的发展与升华

标签:
情感互动教学质量 |
在教学中,老师应首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创造乐学情境消除学生的学习焦虑;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树立自信心,培养创造性思维,开发其智力潜能,耐心而细致地训练学生的认知能力,扩大其知识面有着积极推动作用。因为老师的情感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性,老师对学生真挚的爱会唤起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和亲切感,从而乐于接受老师所授的知识;在课堂上,老师总是以期待和鼓励的目光注视学生,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课后,利用课外活动或其它方式与学生做朋友;这样师生友好相处,消除了学生的压抑感,有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促进其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因些,老师与学生的情感互动对教学效果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一、情感互动是深层次的认知互动
教学活动实际上是知、情、意各心理要素协同互补、通力合作的整体性行为,老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认知互动和情感互动这两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因为情感与认知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认识产生情感,是情感的基础。“物至而知之,然后好恶形焉。”有了一定认识后,才会产生一定的态度体验。另一方面,情感对认识过程有着巨大的影响。积极的情感可以促进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想象力的发展,使人更好地认识客观现实;而消极的情感则妨碍人的认识能力的正常发挥,使人无法全面客观地认识客观现实。因此,认知互动是老师与学生心理互动的基础,是两者认知自我和相互认知的过程。情感互动建立在认知互动的基础之上,它随着认知互动的不断深入而深入。认知互动为求共识,情感互动为求共鸣。
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认知互动在质量和深度上通常呈现出三种状态:
第二、中等层次上的互动。老师在教学活动中能有意识地与学生进行心理上的沟通,并力求把握学生的个性特征。老师和学生都能被对方的某些品质,如老师的敬业精神、学生的先进事迹等所感动。因而,双方配合默契、情感融洽。二者认知结构的重叠部分比第一个层次大得多。
第三、深层次上的互动。老师扎根于学生之中,与学生心心相印、息息相通。他们把教学活动作为了解学生、为学生服务的一个途径;而学生也把老师视为亲人或知心朋友。老师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着广泛的重叠面,休戚与共、水乳交融。
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认知互动是与其情感互动息息相关的。情感互动发挥得好不好,决定着老师与学生是不是能尽快地出现中等层次甚至是深层次的认知互动。就老师与学生浅层次的认知互动来说,其根本症结在于老师与学生之间没有发生情感的交流与“碰撞”。老师“为教学而教学”,采取一种冷冰冰的、功利性的态度去对待学生。在这种就事论事的讲课氛围中,学生原本可能热情的态度或热切的期望被老师这种态度所打消,最后也采取应付了事的态度,“为应付学习而学习”。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就会显得机械而呆板。要改变这种状况,仅仅依靠老师的认知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充分发挥情感互动的作用。
二、情感互动对认知互动的影响与作用
第二、引导、强化双方认知。从情感的强度来看,适当的情感可以使双方的交流保持在活跃的水平,低于适宜值的情感可能会使双方的交流平淡乏味、兴趣索然;高于适宜值的情感可能会忽略双方交流的目的(获取信息),而代之以双方的态度。教学中,情感的恰到好处的运用能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轻松平和、稳定愉快的氛围中侃侃而谈。这种心态有助于引发学生清晰而完整的记忆、连贯而缜密的思维,从而使老师获得全面、客观、真实的信息,最大程度地实现教学目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证明:“各种活动的效率都依靠最佳心理状态的维持,劳动效果对心理状态的依赖程度为正负70%的变动幅度,……”因此,按照教学的目的来有意识地利用或营造某种气氛,激发学生的正情感状态,使他“愿说”、“想说”,是实现双方深层认知的有效途径。
第三、产生聚合效应。学生一旦发现与老师在彼此需要、人格、角色和自我意识上的相似性和互补性时,便有可能造成彼此之间的“我们感”,而使得双方心理沟通变得容易起来。这也就是社会心理学上讲的“自己人效应”。就教学活动来说,学生如果把老师当成“自己人”,二者之间便会产生同一的趋势,老师对学生的正面影响力也随之增强。反之,学生一旦将老师视为“异己分子”,二者之间便出现分离的趋势,老师对学生的反面影响力也相应增大。
因此,情感的互渗互融可以促使双方合群,进而彼此产生好感,促进认知互动由浅入深地发展。认知互动与情感互动息息相通、相引相融,达到主客两忘的状态时,就会出现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理想关系──互激现象。所谓互激,是指教学中双方互相影响、互相启示、互相感染、互相探讨的阶段,是一种互动互补状态。老师与学生一旦处于互激状态,他们之间就不再是冷若冰霜的“公事公办”的关系,或一个拼命挤,一个张嘴吐的“挤吐关系”;而是“欲罢不能”,互相启示、互相影响、互相感染、互相探讨,感情越来越和谐,对知识和事物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化,不断撞击出思想的火花。
三、情感互动影响到教学效益的实现程度
随着情感互动的深入,老师与学生之间由情感的顺应发展到情感的感染,推动深层次认知互动的出现,继而产生互激。
第一、情感的顺应。情感具有迁移性的特点,它一旦形成后,就不单是指向原来所引起的对象了,而是会不自觉地转移到其它事物中去,使人对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事物都保持相同或相似的情绪。比如一个处于欣喜状态的学生,他倾向于以肯定的眼光看待一切,在他眼里到处是欢乐的事物,在这种情感状态下,老师“逆”其情感讲不恰当的事,容易被抵制,顺其情感讲与之接近的看法,就容易被接受。反之亦如此。因此,老师为了尽快地接近学生,打开双方心理沟通的大门,就要善于理解学生的情感,并根据实际情况顺应学生的情感,在遇到学生气愤时对其气愤的内容表示出同感;遇到学生忧愁时,设身处地地为之排忧解难;遇到对方悲痛时,深表同情;遇到对方喜庆时,当场祝贺,以能获得对方的好感,为进一步的情感交流作铺垫。
为什么像陶行知式教育家们受到学生包括时代、社会、家长的广泛青睐,其根本是与学生交朋友,关心学生的工作、生活、家庭、特别是疾苦,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只有深交得知己,人与人“心”的交流不是能教下来的,而是感受得来的。正是这种与学生深层次的相互感染,使得教育家们心中积蓄了丰富的情感,教棒下的内容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生动感人。
因此,教学历程也可以说是一种心灵历程,它不仅要求老师身入、心入,而且要求老师情入。老师的情感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益的实现程度,甚至影响它的成败。缺乏情感的交流,或情感投入程度不够,就不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解决老师与学生之间“取”和“予”、“生”和“熟”、“说”和“做”的等等矛盾。总之,教学课堂上师生和谐的情感交流,能够激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或能力的缺陷和不足。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着手,利用情感互动,这样才能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