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感悟】用老师的良好形象影响和扩大教育效果

标签:
老师教育效果 |
老师的能力素质和形象,对教育效果有直接的影响。新的时代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学生的成份变化,对老师的能力素质和作风形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应该说当今的教育效果不好,主要来于受教育体制和应试模式的严重影响,更深层的重要原因是老师的能力素质和形象比较差。有的大知识讲不实,小知识讲不深,难知识讲不透,老知识讲不新,歪歪理驳不倒;有的不讲真话、言行不一,自己心里想的和跟学生讲的不一样,台上讲的和台下做的不一样。这样的教育自然没有吸引力说服力,这样的老师自然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老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树立良好的形象。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形象就是威信,形象体现能力素质,形象重于生命。老师的良好形象,既是无声的命令,更是团结学生、凝聚学生的“磁石”。作为学生心目中的一面旗帜,老师要以一种为人师表的形象,让学生鉴别和模仿。而这种为人师表的形象就要求老师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从自身做起,严以律己,勇于自责,刻苦钻研。老师要坚持原则、作风正派;老师要思想敏锐、品德高尚;老师要治学严谨,谦虚好学;老师要待人和气、文明礼貌;老师要仪表端庄、朴素大方。高明的教师也不可能事事通,精明的脑瓜也不可能样样懂。“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老师也会有缺点、失误和不足之处。老师做错了事,要敢于承认,善于改正。这样不但不降低威信,反而会提高威信。教师知错改错,勇于自责,也能给学生以具体生动的教育,让学生懂得事物具有双重性以及错误一旦被认识和改正就可以转化为正确的客观真理,以良好的形象影响和带动学生。老师在教书育人中,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身教重于言教。身教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活生生的榜样,使学生懂得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给学生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身教可以增强学生对教师所授知识的信念,加深学生对接受教育的感受,从而转化为他们的本领和技能。老师要言行一致,身体力行。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必须率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老师带头不做。要求学生不吸烟,老师自己不在公共场所和学生面前吸烟;要求学生不喝酒,老师自己不在学生面前酗酒出洋相;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老师自己首先就应当正确处理好恋爱、婚姻和家庭关系。老师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老师职业的特点就是以人格来培养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这就决定了老师的言行要有很强的典范性,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能力去影响、感染学生。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将贯穿于学生整个受教育过程的始终,甚至可以说影响学生的一生。
提高老师的能力素质,作为教育主管要进一步完善老师深造、培训、选拔和激励机制,加强对老师的教育和培养,要从政治上思想上生活上真正关心老师。作为老师,一是要增强责任感事业心,把精力和心思用在搞好教育上。老师被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认清形势和任务对教育的新要求,认清自己肩负的责任,热爱教育工作,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精神状态搞教育,搞好教育。教育本身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要认真学习理论、钻研业务,积极探索教育的新特点和新规律,不断增强自己的能力和本领。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功夫下在帮助学生成长进步、下在求实效见成效上。二是要善于学习新知识、掌握新信息,用知识的力量增强教育的吸引力。教育既说理,也传播知识和信息。今天的时代是一个崇尚知识的时代,学生对教育不满足于一些简单的道理,而是希望从中获得一些新的知识和信息。经验证明,有新的知识和大量信息支撑的道理,很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同和信服。老师要把学习新知识、掌握新信息作为授课说理的基础,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和鲜活的思想提升自己的个人魅力和形象,用真理和知识的力量吸引学生、感染学生、说服学生。要适应学生求知、求新的心理需求,把专业学科知识充实到教育中去,赋予知识教育更多的人文内涵。三是要做到言行一致、率先垂范,用人格的力量增强教育的效果。搞教育,既要靠老师说,又要靠老师做。身教重于言教,是教育获得效果的硬道理。老师如果言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不但说话没人听,个人没威信,而且还会使教育产生负效应。增强教育效果,老师必须言行一致,用自己的精神面貌、道德情操、行为表现影响和教育学生。有的老师“台上讲马列、台下讲实惠”,“台上他讲,台下讲他”,严重影响教育的效果,败坏了教育的声誉。老师的形象就是党的形象,就是教育的形象。教育的威力,有赖于真理力量与人格力量的统一,有赖于言教与身教的统一。老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树立“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人格目标,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真正为人师表,让学生可信、可亲、可敬、可服,用自己高尚品行和人格的力量传播真理、巩固和扩大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老师的良好形象是维护师生关系的重要条件,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老师只能不断优化自身的良好形象,把外树形象与内强素质结合起来,以良好的师风师德感召和熏陶学生,才能提高教育人的可信性;老师只能在行为、气质、素养甚至仪表上全方位多角度提高文明程度,培养对学生的爱心,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服务意识,才能创造出尊重、信任、宽容、友爱的新型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