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感悟系列三十五】重视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标签:
学生创新能力 |
当今教育制度中存在许多不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弊病。例如,在教育思想上只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忽略了培养他们创新知识的能力;在传授知识时采用灌输式,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在评价体系上采用简单划一的方式,未能反映出学生真实、全面的水平和能力。这些弊病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创新能力的发展。遗憾的是,目前仍然在我国的教育中普遍存在。西方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对青少年开展科普活动,科学博物馆等科普设施十分普遍,重视教学实验课和实验设施。这些正是我国目前最缺的,希望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及专家的高度重视。
创新是一种最具价值的能力,它能把人们的思维和视野延伸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空间;创新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智能活动,只有在轻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中,人们才会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才会有创新的意向和行动。而在科教强国、文化强国中,它又是一种最活跃、最具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因素。它能使人们突破传统观念,向更深的广度拓展和延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
一、重视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应当看到,没有思想观念的先进性,就没有教育改革的创造性。适应新时代教育的需要,首先取决于思维变革的广度和深度。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把一个跳蚤放在一个瓶子里,给它罩上一个透明的玻璃板,它一跳就撞回来了,一跳又撞回来了。跳来跳去形成了条件反射,当再把玻璃板拿开时,人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个跳蚤再也跳不出这个瓶子了。试验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在培养学生的时候,千万不要限制了学生的才能。在知识文化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并给予学生充分发挥个性的自由。因此,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应把更新观念放在首位。
首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方法改革中,要着重解决学习方法过死、课堂气氛沉闷等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通过诱导,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学习上有兴趣,思维上有空间,创新上有意识。
其次、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克服教育普遍存在着“九重九轻”的弊端。即:重专业,轻基础;重科技,轻人文;重智力,轻态度;重统一,轻个性;重书本,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重灌输,轻主动;重知识,轻方法;重安排平坦的成才之道,轻自主去克服障碍。这些都是直接束缚学生创新思维的症结所在。因此,教学改革中,教育部门只有从上到下各级密切配合,才能注重解决这些弊端。教育部门指导工作中要突出以教学为中心,教学实施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作为学生队,应加强队教配合,积极疏通指导,真正使学习兴起来、活动搞起来、思维活起来、学生动起来,融入到创新环境中去。
再次、敢于让学生标新立异。老师在指导教学过程中,应具有超前意识,把视点投向科学前沿,给学生留下较宽的创新空间,让学生在不受束缚的情况下结合所学知识和内容,合理设想,大胆创新。对学生全新的思想和观点要进行辨证分析,批判接受,并给予鼓励和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比如,在指导学生写毕业论文时,让学生研究社会生产未曾推广的新产品的应用,学生在无证可查、无据可依、无旧可循的情况下,大胆创新,超前思维,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重视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的培养,它是指发明和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要求重新组织观念,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产品。培养创新思维就是要使思维具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五个的特征。具有这五个特征的创新思维能使学生更顺利地解决对学生来说的新问题,能更深入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的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更轻松、更顺利。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教学是教学的重要课题,也是构建整个创新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力的核心。而在目前的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忽视学生的思维过程,重记忆而轻思维,会考试而创造性不高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如何适应教学需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内容。
首先、坚持启发式教学,注重开发学生的智能。启发式教学思想是以承认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为前提,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起点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运用多种手段,积极引导,激发学生思维,尽量避免以简单的结论方式把知识“告诉”学生,而是要把学生引入到老师精心创造的情景之中,使学生处于最佳思维状态,跟上老师思路,积极参与老师设计的活动,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索精神驱动下去活跃自己的思维,开发自身智力,从而养成自觉思考的习惯。
其次、改革考试模式,促使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怎样考,就怎样教;考什么,就背什么”是当今中国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这种现象的发生,与当今考试模式不“活”有很大关系。目前考试形式单一,只注重考知识、考记忆,却缺少考核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观发挥题。在这种导向下,学生死记硬背、临时突击、考完就忘的现象比较严重,致使学生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善于创新的能力不强。因此,在新形势下,改革考试模式,把学生从封闭的、繁重的考试压力下解脱出来,引导学生创造性学习,就显得非常重要。
再次、重视课外教学,开阔学生的视野。除完成教学任务外,老师还应鼓励和指导学生加强对课外知识的学习和了解,以拓展阅读范围,增加知识储备,开阔思维空间,打破书本知识的局限性,弥补理论基础薄弱、课堂学习枯燥的缺陷。
三、重视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的培养,最主要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还应培养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设想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提高学生能力素质是教学的根本目的,而创新能力是适应新时代教育要求的关键。它基本包括自学能力、实践能力、拓展能力等几个因素。因而,教学活动应围绕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展开,重点在这三个因素上下功夫,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重视“学法”的改革,增强学生自学能力。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所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强调教的作用,而忽视学的作用,老师是“一夫‘讲道’,万夫莫开”,学生是你讲什么是什么,你给多少是多少。久而久之,造成学习积极性不高,依赖性过重,创造能力低下的状况。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性思考,主动性学习,创造性发现,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再者,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学的知识有限,要想夯实自身的素质基础,还必须依靠自学,因此,自学能力是衡量“能否适应部队,有无发展潜力”的重要因素。
其次、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某种意义上讲,所有其他能力都是为实践能力服务的。但是,从目前状况来看,学生总是听的多、看的多,而实际动手的机会却很少,实践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因此,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实现由普通技能训练向高级技工素质的转变;教学研究由“保姆式”向学生自主操作的转变,多给学生创造自主动手的机会,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得到提高。
再次、改进固定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拓展能力。教学就是要以劣胜优,善于发明创造新教法,实现优化组合,达成双赢目的。因此,要适应新时代教育要求,在教学指导上应该灵活多样,积极研究和实践具有创造性、独特性和富有时代特征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突破传统思维的条条框框,能从简单的生活现象中得到启迪,引申、拓展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增强以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重视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比如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强烈的创新激情等因素,因此,必须重视加强学生创新情感的培养,。在智力和创新情感的双重因素作用下,学生的创新才能才可能获得综合效应。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学生具有优越的创新情感和良好的个性特征是形成和发挥创新能力的底蕴。创新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最高体现,是一个人全面发展潜质的必然结晶,具有综合性、发展性、创见性和开拓性的特点。当今时代,知识经济呼唤着人们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先生曾说一句耐人寻味的话 “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教育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老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才能培养出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敢于争先的顶尖人才,才能让中华民族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