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专业知识与综合素养的关系问题
(2010-12-27 15:56:17)
标签:
校园 |
有学历的每个工作人员,都掌握了某一个专业的知识,有的是经济学,有的是教育学,有的是建筑学,有的是医学,等等。从履行职责的角度看,仅有“一专”远远不够,还要“多能”。任何各个学科都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从某一个侧面,或者说某一个角度看事物。分工一方面使认识深化和完善,另一方面使认识割裂和狭隘。我很敬佩一位国内著名院士讲过一个观点:什么是专家,专家就是在很窄很窄的领域,懂得很多很多。我们所担负的工作是一种实际工作,任务是处理一个一个具体问题。具体是多样性的统一,需要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加以认识和操作,知识面太窄,往往难以胜任。各部门、专业系统管理层领导的基本素质是多能,多能是领导者的关键素质。领导层下属干事的同志都是参谋,而参谋也应具备领导素质的。发达国家都是把同级参谋和领导放在一起,按一个模式培训的,强调一专多能,注重综合素养,注重真才实学吧,只有唯才是举,社会才能进步。
生活在社会生活中的人应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能承受工作压力,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具备专业知识和综合素养。概括说三个字真善美,所谓真,最基本的就是知识和智慧。真就是要对社会进行认识。首先你要有知识,才能认识把握世界,然后就是有智慧。不但对真的认知能力,还要对善的坚持能力,对美的感受能力。当然,一个人不可能真善美完全协调统一发展,如果是这样,这就是一个非常完美的人,非常完善的人,这是我们一生追求的目标。
专业知识是指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知识。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山就是特定的专业知识。对于从事每项专业工作的人来说,自然需要熟悉和掌握本专业的知识体系。综合素养是指一个人在思想与认识方面成熟程度,在心理和人格方面的健全程度,在知识结构方面的合理程度以及在处事上通达程度等多方面表现总和,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知识水平、道德修养以及各种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养。人的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要求和趋势,尤其是当前知识经济社会,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尤为迫切。
具备专业知识和综合素养的人才够称人才的资格。一个合格的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敏捷的综合应变能力、优良的专业素质及很好的心理承受能力。真正的人才,不在于他是否具有高学历,而在于他好不好学,有无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这时我想起一个故事,哈佛大学为了鼓励学生好好学习,争取名次,拿个叫得响的文凭,便将成功人士比尔盖茨请来学校给学生们言传身教。谁料,比尔盖茨一句话就把校方弄得颜面扫地,赶紧让保安把他请下了讲台。你道比尔盖茨说的是啥?他说:“你们若是把所有的课程全部学完,那你们就永远不会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只能让别人给你开工资了!”比尔盖茨道出了一个简单的真理人靠综合素养,说白了就是靠人的修养、学问、技能。只要掌握了良好的修养、扎实的学问、过人的技能,就可谓是“手握灵蛇之珠,怀抱金山之玉”了。比尔盖茨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的潜力无限,关键在于怎样挖掘。“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古人早有教导,人走进了社会,混饭吃最要紧。掌握生存能力比啥都重要,何苦偏要去混那并不代表你真正能力的一纸文凭啊。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脱离了实践的理论就不能称之为知识,所以一个人拥有的知识水平不是看他能背诵多少概念而是看他是否能在实践中运用。知识水平是认识、经验、实践的有机结合,是指“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高低”,换言之知识水平不仅仅体现在对理论的占有量,更包括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的能力。
拓展个人专业知识、提高综合素养、培养动手实践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就业压力较大的现实下,不少大学生也在忙着考取各种证书。面对让人眼花缭乱的证书,很多人都会觉得一时难以适从,这就要处理好考证考级与专业学习的关系,处理综合素养与专业知识的关系。综合素养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而专业知识水平则是成功的试金石。我们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巩固知识能力,我们不能怪用人单位的无情,不能怪学校的教育贫乏,不能怪社会对自己的不公,只能自省自己。“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必须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只有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实际工作能力的提升,注重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最终才能靠实力在社会上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