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上要提倡以点带面
(2010-12-07 08:26:42)
标签:
教育 |
美术设计,点,是构成画面的基本要素,这是毋庸置疑的。开展工作,先搞实验,同样必须从点抓起,一点一点汇聚成整体。抓好一个点,摸索出一套成功的做法和经验,进而带动面上工作的开展,运用得法,便卓有成效。这种“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可以少走弯路,减少失误,值得提倡。但实际工作中往往出现“以点代面”的偏差,只注重在“点”上下工夫,调查研究只去点,总结汇报专讲点,服务工作围绕点,资金投放保证点,优惠政策照顾点,不惜人力物力财力把“点”搞得红红火火,而对推广时的“面”上的工作却热情不高,甚至消极应对。这种把以点带面绝对化了,用试点上“开花”代替在面上“结果”,用点对点帮扶代替面上指导,用“亮点”遮盖面上的“盲点”。有的甚至在同一地方搞出几个点,以应付名目繁多的参观、调研和检查评比。面上的工作却做得不多,或者全然不顾,这叫“有粉搽在脸上”。这种光彩工程、表态工程、虚假政绩如今在各行各行工作上犯得太严重了,害党害国害民。
工作点对点帮扶是一种好的工作方法,但有的很多业务部门只把着力点放在对口帮扶上,对面上存在的问题却“视而不见”。用科学发展观来审视,我们应找准点与面的结合点,既要突出抓好点上工作的指导,反过来,又需要用点上实施经验提高对面上工作指导的水平,这是一个互动互促过程。例如,在评选优秀机关处室、优秀机关干部时,既要看点对点帮扶成果,又要看业务工作在面上的整体发展水平;既要听被帮扶单位的意见,也要听其他单位的声音,进而作出公正的评价。
工作亮点,是一个单位的标杆,用好了,对面上的工作具有激励和导向作用,但用不好,就会形成“灯下黑”,以“亮点”遮盖“盲点”。工作组来检查参观的一般都是亮点单位。但有的机关工作作风不实,在工作组出发前发出了“预先号令”,给基层留足了选“亮点”、装饰“景点”的时间和空间;有的工作组陷入了“迎检路线图”,看什么,到什么地方、座谈者谈什么,都是被检单位多次预演的结果,检查者很难看准一个单位的全貌,并作出客观的评估。因此要全面地辩证地看待“亮点”,防止“亮点”以偏概全,以“亮”遮丑,正确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
我们通常所说的“以点带面”,就是充分发挥典型的带动作用,把最有宣传价值的典型人物、典型经验、典型做法宣传出去,借以影响更多的人,从而达到示范、引导的作用,最终使整体都成为典型或接近典型。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就是要在工作中紧紧抓住与之相关的重点和难点,把握总体方何,摸清各关键点、价值点、作用点之间关联脉络所形成的网状结构体系,采取深入浅出、逐层渐进的办法,以亊实为线索和依据,对工作中的具体内容和分散的盲点归纳、整理和分类,弄清楚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和主次关系,在重点工作和内容上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以重点带动全面,用全面促进重点,使所掌握和巩固的工作上相互关联,而不是孤立零碎。
“以点带面”,不是靠便急功近利,灵机一动,“以点带面”就变成了“以点代面”,今天抓农业,明天抓工业,不讲连续性,一心在“点”上下功夫,把工作全部放在了培养和发展少数典型上,用典型代替面上的工作,一好都好,一荣俱荣。而是在实际工作中抓住重点,以重点工作强化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才能带动其他业务工作健康发展,不至于岁末年尾拣了芝麻,丢了西瓜,陷入尴尬境地;要善于发现亮点,面对琐屑复杂的行业工作,必须要求我们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娴熟的职场业务、一定的工作技巧和足够的精力去应对,努力消除部分消极思想的做法,提倡删繁就简,统筹琐屑事务,改变墨守陈规思路,着力挖掘活力亮点,赋予亮点部分的生机与活力,促进职场业务蓬勃发展;要努力解决难点,工作仅仅疲于应付,往往很被动,这就需要把难点工作放到明处,摆在首位,绝不能遮遮掩掩,其次变被动为主动,变压力为动力,深思慎行,以解决问题作为落脚点,努力消除隐患性、矛头性因素,为人民服务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建立和谐社会才会有一个牢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