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第一次磨课过程及收获
---吕艳侠
2013年3月8日,我进入广文的第二周,今天上午第一节课开始磨我的课,今天讲的摩擦力,按照广文中学“54321”的教学模式,我备课的内容如下:
一、教学流程:
1、明确学习目标:
(1)知道摩擦力是怎么样产生的,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记住摩擦力的方向。
(2)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3)知道摩擦的利与弊及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
2、自主学习:
(1)将手掌压在桌面上,并在桌面上滑动,说说你的感受。举例体会哪些情况下会产生摩擦力?
(2)什么叫摩擦力?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3)物体在拉力的作用下,向左运动,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方向怎么样?某同学正在爬绳,他的手受到的摩擦力方向是怎么样的?通过上述事例总结摩擦力的方向。
(4)结合课本24页,请你按照试验探究的步骤,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制定计划和设计试验:
实验次数
木块放置情况
木块对桌面的压力/N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N
滑动摩擦力/N
1
平放
20
2
侧放
20
3
叠放
分析与论证:
a、请你把表格补充完整;
b、比较第——两次数据,可以发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面积无关;
c、比较1、3两次实验数据,可以初步得出的结论是——————————————
(5)现实生活中存在许多增大和减小摩擦的例子,分析举例说明怎么样增大有利摩擦和减小摩擦有害摩擦?
(6)变滑动为滚动可以减小摩擦吗?请你用身边的器材,设计试验,亲自动手做做,并感受一下。
3、讨论质疑:七个小组讨论自主学习的七个题目,,然后展示答案。
4、精讲点拨:
(1)将手掌压在桌面上,并在桌面上滑动,说说你的感受。举例体会哪些情况下会产生摩擦力?
答:首先将手掌压在桌面上,往前推,不让手滑动,感受摩擦力的存在;然后将手掌压在桌面上,往前推,让手掌滑动起来,感受摩擦力的存在;最后将几只笔放在桌面上,手放在上面,让手跟着笔滚动起来,感受摩擦力的存在。
在次总结三种摩擦力:静摩擦、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2)什么叫摩擦力?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答:摩擦力是两个表面接触的物体相互运动时互相施加的一种物理力。产生摩擦力需要三个条件:接触面粗糙;接触面间存在挤压力;接触面间存在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3)物体在拉力的作用下,向左运动,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方向怎么样?某同学正在爬绳,他的手受到的摩擦力方向是怎么样的?通过上述事例总结摩擦力的方向。
答: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或者相对运动的趋势相反。
(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答:首先,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的关系:利用控制变量法,只改变压力的大小,其他变量不变,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让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此时根据二力平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的关系。
然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利用控制变量法,只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其他变量不变,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让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此时根据二力平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接着,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利用控制变量法,只改变物体运动速度,其他变量不变,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让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此时根据二力平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只跟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5)现实生活中存在许多增大和减小摩擦的例子,分析举例说明怎么样增大有利摩擦和减小摩擦有害摩擦?
答: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或增大压力。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用滚动代替滑动;使接触面分离;减小压力;减小物体接触面粗糙程度。
(6)变滑动为滚动可以减小摩擦吗?请你用身边的器材,设计试验,亲自动手做做,并感受一下。
答:利用弹簧测力计测木块跟木板之间的滑动摩擦力,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然后将几只笔垫在木块地下,测一下此时的滚动摩擦力的大小。得出结论:滚动摩擦力小于滑动摩擦力。
磨课结束后,岳琳红老师、王常波老师和吴建婷老师给我如下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一、讲到摩擦力的方向时,学案上的题目有点难度,可以不用这个题目,老师可以选其他题目讲解摩擦力的方向,比如,将木块放在木板上,拉动木板,木块跟着木板运动,此时木块受力不跟他的运动方向一致,但是跟他的相对运动的趋势方向相反,然后总结摩擦力的方向就比较容易理解,再增加几个例子,比如传输带、走路等等。
二、对于上课秩序的组织方面,可以提前安排好座位,说明此学期都按照这个顺序坐,并让各组组长管理好自己的小组。
三、实验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讲解实验的思路,一次性讲解完,讲解完之后一起做实验,并总结结论,之前我的安排是学生讲解实验步骤,然后接着就做实验,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学生在玩实验器材,根本不听讲解,所以效果不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