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5@365:作为教师的张爱玲——北大日记(310)

标签:
365教育张爱玲 |
分类: 大千世界 |
1942年
1942年夏天,因为战争原因,张爱玲所在地香港大学停课,只得辍学回到上海。那时她已经大四,差一年就毕业了。之后,她转学到上海圣约翰大学文学系四年级,两个月之后,由于经济原因再度辍学。在这种情况下,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建议她去教书,作老师。
···我因刚才听了她的一番港大经验,于是天真地说:
“你可以去找个教书的工作。”
她摇摇头说,不可能、
“你英文、国文都好,怎么不可能呢?”
她说教书不止程度要好,还得会表达,能把肚子里的墨水说出来――“这种事情我做不来。”
我想想也是。姐姐从小就怕见生人,内向害羞,不爱说话。去了一趟香港回来,这性格也没有多大改变。要她去和一群叽叽喳喳的中学生打交道,确实是让她为难。[1]
由这件事情可以看出,张爱玲生性腼腆,不善于与陌生人打交道,表达思想,这恐怕是她不能胜任教师这个职业的主要原因了。
1969年-1972年
这一时期,张爱玲经夏志清好友陈世骧教授介绍,任职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中国研究中心担任高级研究员,研究中国内地的一些专用词汇。对于这项专门的学术性研究工作,一则张爱玲离开中国内地已久,未必了解最新情况;二则她没有受过专门的学术训练,不一定能够胜任;三则她的兴趣也不在此。所以这一工作对她来说,更多带有谋生的性质。据夏志清的说法,“她是按自己的方法工作,抵达办公室的时间大多是在同事们下班以后,一直工作到半夜,这种作息时间使同事们无法与她来往,因此当她的上司陈世骧故世后,她就丢了职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