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365:对于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一些思考——北大日记(257)

标签:
365教育健全人格 |
分类: 教师生涯 |
每次教授和指导学生,我都问自己,我对于学生的了解有多深?
其实,从老师和学校这方面,尽管下了不少功夫,但是对于学生的了解很多时候是十分有限的,或者说,对于一个青年人的了解是十分有限的。
入学时,一般首先是看成绩。能够进入北大这类学校的学生,一般学习成绩都是非常出类拔萃的。不仅是高考成绩,还有在初中和高中学习的成绩,多半都是一路优秀上来的。之后呢,看学生入学之后的学习成绩,如果也不错,就说明这个学生已经适应了大学的学习环境。除了成绩之外,也看学生与周围同学和老师的关系,以及他或者她在一些社会社团活动中的表现和发挥。我们学校的不少学生在这些方面也非常突出,人际关系融洽,业余才能突出,比如弹钢琴等器乐能够达到很高的级别,体育运动也得心应手。有时真是非常钦佩这些学生的家长和中学,如何能够使得这么年轻的学生就在方方面面如此优秀。
但是,达到上述条件的学生,我们就真正了解他或者她了吗?他们的人格或者人品就毋庸置疑了吗?他们的性格是否有不为人知的阴暗面呢?他们的成长道路是否有着难以诉说的隐痛?他们的心底是否还潜藏着难以启齿的愿望或者欲望呢?他们的表象是水面上的冰山,而在冰山下面是我们看不见的很多东西。
根据心理学的分析,有时一个人过度完美了,多半要为这么完美付出巨大的代价,没有人是完人。一些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一路走来,风光无限,是家长的骄傲,是学校的光荣。但是,他们自己感到快乐吗?他们和至亲的人沟通是那么顺畅吗?他们是否小心翼翼地隐藏起自己那些不足与外人道的隐私?他们真的想走这样一条在世人看来“前途无限”的道路吗?所有这些,他们身边的人可能都不知道,比如老师、同学甚至家长。
对于人本身的关怀和爱护有助于培养健全的人格。一个人的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形成,是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无论从哪一方面看,如果我们的教育仅仅培养了学生的高智商,但是没有培养出学生健全的人格,可能都不算是成功的教育。但是,如果总是有家长秉持“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理念,只要孩子能够取得好成绩,就万事大吉;总是有学校对于“考试状元”对于趋之若鹜,一哄而上;总是有社会环境对于“金榜题名”津津乐道,那么对于人本身的关怀和爱护,对于健全人格的培养就会总是居于“次要的席位”。
被忽略的东西总有一天要跳出来,不健全的人格也是如此。当有一天它以格外惊悚的方式出现时,所有的人都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