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365:大学专业方向选择初探——北大日记(250)

标签:
365教育专业方向 |
分类: 教师生涯 |
这些年来,学校实行“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方式,本科新生入学时,先进入院系,不分专业。到了大二年级第二个学期,才分专业,进行“专业分流”。从实际情况看,晚些时候分专业,甚至之后允许学生转专业是一种弹性的培养方式。
根据我多年的观察,对于诸多的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开始适应应试教育模式的青年学生来说,对于大学选择何种具体专业学习下去,他们有些时候是很茫然的。从大方面,即文理科来说,在高中的时候,不少学生就定下了学文还是学理的大方向。但是,对于有些特殊的学生来说,这未必就是一个完全合适的选择。我指导过的一个本科生,是从我校生命科学学院转院过来读经济学的。我问他为何放弃理工科大热门生命科学学院,他的回答是:“老师,我真没有想到读生物学是这样不符合我的兴趣。周末,同学们都外出活动,我在实验室守着一群小老鼠做枯燥的实验,有要疯了的感觉。”确实,生命科学是理科的热门学科,要考入北大的生命科学学院非常不易。但是,这位同学并没有对于这门学科及其专业的深入了解,更缺乏兴趣和热爱,只是在老师和家长的建议下,考入了生命科学学院学习。在他转入经济学院金融学专业之后,立刻感觉豁然开朗,对于学习充满了兴趣,本科毕业之后出国留学,发展的很不错。
从小的方面来说,即使是学习文科,是学习人人文学科——文史哲还是学习社会学科——政经法,又是一番选择。在我校,有中文系考古系的学生,本科毕业之后来读经济学硕士,或者在本科阶段就转系。也有我们经济学院的学生,本科毕业之后千方百计要去读考古文博院。我指导的一个学生,开始选择了金融学专业,最终发现自己的兴趣在国际政治和外交领域,毕业之后到国外读的国际政治专业硕士。我们必须承认,有多少个学生,在学科专业方向选择上就有多少种可能。对于自己最终感兴趣的学科和专业的确定,有的学生可能早早就明确了方向,但是有的学生则需要百转千回的摸索和尝试。我们的教育制度所能够做的,就是给予他们选择学科和专业的自由,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所长,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所在,因材施教。
我感觉在学生进入大学之前的教育中,我们还是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比如说,学校和家长应该鼓励学生去寻找自己的兴趣所在,而不是陷入应试教育的试题考卷的汪洋大海之中。家长更不能越俎代庖,用自己的兴趣去取代孩子的兴趣。学生越是能够尽早发现明确自己的兴趣,就越是能够在学科和专业方向的选择上少走弯路。毕竟,入学专业分流之后再转系或者转专业还是浪费了一定的时间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