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65:南阁与北阁,相望两依依——北大日记(210)

标签:
365教育北大 |
分类: 家在燕园 |
在北大校园中静园的北侧,有一片我认为是北京大学校园最美的区域之一。这个区域的中心是北京大学历史上最著名的校长——蔡元培校长的塑像,东侧是俄文楼,西侧是两座一模一样的建筑——南阁和北阁。这些建筑和花草树木围成了一个大致四方形的园林景区,既幽静又美丽。
俗语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这片景区的各个部分也是随着岁月的静水流淌,一步一步建成的。
俄文楼当时被称为“课室楼”(Sage Hall),是学生上课的地方。“俄文楼”这个名字是上个世纪50年代院系合并之后北京大学迁入燕京大学校址后起的,那时北大才开始有俄语系,为当时比较友好的中苏关系培养俄语人才。在我的印象中,我在这座教学楼中做学生上课的时候居多,比如,在1982年-1983年作为硕士研究生学习第二外语——法语,就在这里上课。此外,1984年底我留校之后,1985年上半年参加了学校为青年教师举办的英语强化班(ESEC项目),在这里集中学习了半年英语。后来,也在这里给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上过课。俄文楼主要用于北大面向境外学生的授课。
在燕园的建筑群中,南阁和北阁这对“双胞胎”建筑是比较独特的。一是楼高只有两层,比较矮小;二是形体四四方方,与燕园其他长方形的建筑很不一样。关于南北阁修建的原因,有一段历史传说。相传是旧时的燕京大学校长美国人司徒雷登思念远在大洋彼岸的两个女儿,特意在燕园里修建了这两座完全一样的阁楼,以寄托对女儿的思念之情。还有更具有传奇色彩的传说,是司徒雷登的两个女儿曾经分别居住在两个阁楼中,方圆几十米以内男士不得进入。个人感觉,这些传说未经考证,杜撰的成分居多。燕京大学校园建筑是校产,校长司徒雷登多半不能在建筑中太多地融入私人情感色彩。再说,司徒雷登的女儿们也不是中国旧式家庭的千金,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居住在一个阁楼里绣花度日。
根据更为可靠的史料,在燕京大学时期,南、北阁分别叫甘德阁和麦风阁,北边的麦风阁为音乐教室和男女学生活动室,南边的甘德阁当时作为女部的办公楼使用。至于甘德阁和麦风阁的命名由来,北大英语系的沈弘老师在《燕园姐妹楼以谁命名》一文中曾有比较详尽的考辩。它们是以麦美德博士的名字来命名的。麦美德博士是原华北协和女子大学的校长,华北协和女子大学并入燕京大学以后,便自动成为燕大的女部,麦美德成为燕大首任女部主任。麦博士在任只有三年,但是为燕大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因而在海淀新校园落成时,依据当时给建筑命名的惯例,就将这两座美丽典雅的阁楼以麦美德来命名了。后来,在著名学者钱穆先生的提议下,甘德阁和麦风阁更名为南北阁。
在我幼年的记忆中,南阁和北阁似乎挺神秘的,我们很少能够进去。北阁好长一段时间里是理科一个系的重要设备所在地,所以不能随便进入。后来我留校工作之后,南阁的办公机构是北京大学国际交流合作部,北京大学港澳台事务办公室,香港中文大学驻北京大学联络处;北阁则是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所在地。
说到这个园林景区的最后成形,还得益于北京大学1979级的毕业生。1983年,七九级的学生捐款在俄文楼与南北两阁之间辟建了一个小型的园林景区,他们利用业余时间义务劳动,种植树木、草皮,还搬来假山点缀其间。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师生们课余时间最喜欢的休憩、漫步和读书的场所了。
在这个区域的中心,伫立着蔡元培校长的塑像。每年清明节或者他的诞辰纪念日,都会有不少人前来拜谒。蔡元培校长对于北京大学的贡献是不朽的,他所倡导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治校理念,一直激励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北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