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父母为何要“逼婚”(关于中国人的十万个为什么之十四)——北大日记(156)

标签:
文化情感国民性研究 |
分类: 国民性研究 |
过去的一个春节,不少年轻人选择外出旅游度假,不回家过节。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逃逼婚”,注意——不是“逃婚”。在家乡有一对望眼欲穿的父母,还有一群翘首以待的亲戚和街坊四邻,都等着回家的子女汇报婚恋信息,最好把那个能够执子之手的人带回家让大家看一看,让父母心头这块石头落了地。
恍惚间,感觉历史的车轮在“轰隆轰隆地”往回开,很多很多年前吧,多少渴望婚姻自由的年轻女性(也有男性)从家里逃出来——逃婚,逃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给定的结婚对象,走向新的生活。现在这情况似乎有点像,但是又不对。那时是有个结婚对象,父母逼着子女结婚;现在是没有结婚对象,父母逼着子女满大街满世界找对象结婚。中国父母也不知道怎么啦,早先是和谁结婚这点自由不给子女,现在是结婚不结婚这点自由不给子女。总之,子女结婚这件事情,他们算是管定了。
其实,中国父母对于子女结婚不结婚这件事,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操心了。解放前一段时间,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凡是参加革命参加工作的子女,结婚不结婚这事儿根本不用父母操心,也不用像莎士比亚的笔下的哈姆雷特王子直面“生存或者死亡”那样纠结。
组织上早就给考虑到了,虽然不像封建家长那样拉郎配点鸳鸯谱也有点八九不离十。青年男女们岁数一到,组织——具体形象化为单位的热心大姐大哥们周围的叔叔阿姨们就给张罗上了:该考虑一下你的“个人问题”了。看看周围有合适的条件差不多的,就赶紧把“事儿”办了,解决好个人问题,更有利于革命工作啊!于是,年轻人们到了年龄都“麻溜地”结了婚,也不是没有自由恋爱的过程,但是不充分,革命工作重要啊,哪有时间花前月下的。也不是没有双方条件落差比较大的,但是以革命需要为第一考虑,比如,资本家的女儿不能嫁给革命军人,阶级成分不匹配。当然,经过组织批准,年轻女大学生可以嫁给革命老干部,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所以,那时,事情倒是简单,除了极为特殊的情况,每个人的生活道路都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样,谈个对象,结婚,分房子,生孩子,程序自动开启,哪用父母操心。
谁知道,如今时代变了。组织要管的事情很多,但是结婚这件事情不管了,年轻人你们自己看着办。有没有房子住和结婚也没有关系了,有钱自己买,没钱租房子。甚至于结婚和离婚的手续也大大简化了,不用到单位组织那里开介绍信了,自己到民政局领证去,不领证同居也没人管。
组织不管了,父母们可着急了。这一代父母,多是独生子女的父母,想抱孙子就指望唯一的子女结婚呢!再有就是独生子女太孤单,没有个兄弟姐妹,再没有个妻子和丈夫携手相伴,老了靠谁?而且国门打开,世风日下,西风东渐,信息发达,子女们不声不响地,说不定哪天带来个同性恋伴侣。一直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和组织思想教育的父母们,脑子里真解不开这个扣儿——子女一定要结婚,而且要早点结婚。“剩男剩女”绝对不能是自己的子女。所以,“逼婚“成了他们和子女矛盾的焦点。
可惜,中国这一代父母遇到的却是处于最开放时代的子女,在婚恋方面,他们的选择可以多样化,社会的包容度也逐渐变大。他们可以晚婚(这本来是组织一直提倡的),不婚,不要孩子(丁克),甚至在不久的将来,同性婚姻也不是没有可能。
所以,“逃逼婚”成了传统节日子女与父母对抗的主题。我的脑海里总有两幅图画互相交织出现。
第一幅图画,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一个年轻姑娘从被父母锁住的房间窗户里跳出来,奔向码头火车站,随着轮船和火车跑到另外一个城市投奔朋友亲人,哭诉原因是父母逼自己嫁给一个老头/一个军阀/一个自己根本不认识的人。
第二幅图画,2015年春节,印尼巴厘岛海边,蓝天白云下,一群来自中国的年轻人晒太阳,冲浪,划水,大家互相不太说话,但是心照不宣——都是“逃逼婚”到这里过春节来了,同是天涯沦落人,每逢佳节倍“怕”亲。
可怜天下父母心!但是,但愿中国的父母们,经过这数百年的岁月的变迁,把和谁结婚,结婚还是不结婚的自由,彻底还给子女们。因为,一个新的时代已经来临——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