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很多教育不是学校可以完成的 ——北大日记(116)

(2014-03-06 17:30:05)
标签:

教育

人才

社会

分类: 教师生涯

      作为一位从教30年的老师,一直以来“教书育人”是我秉承的作为教师的宗旨:一方面,教师的责任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学问,另外一方面,则是向学生传授为人处世的道理。对于前者,我有着充分的自信,只要自己不断充实自己的学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成为浇灌幼苗的“一桶水”并非可望而不可及;对于后者,我也有着不小的期望,只要自己传授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益,学生也会接受,并体会到老师的一番苦心,落实到行动上。

    有时到海外开会或者讲学,也很喜欢和海外同行探讨自己教书育人的心得。有些时候会得到认同,有些时候则不会。记得有一年夏天在日本早稻田大学讲课,和一位日本教授谈起这个问题,他直言不讳地说:“我在学校只教书,不育人,育人不是我的责任。”看着我诧异的表情,他又笑着意味深长地补充了一句:“很多教育不是学校可以完成的。”我听了,多少有些不以为然。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慢慢认同了他的看法。导致我改变看法的原因来自我在现实中遇到的一些情况。

    若干年前,我曾经指导过两名学生,都是男生。一名是硕士(小李),另外一名是博士(小张)。他们都是天资聪颖,品德优良的学生,非常聪明,非常好学。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他们身上也有一些小毛病,比如说懒散。一个例子就是赖床,由于晚上睡的晚,早上起不来,因此每天早上八点开始的那节课他们通常是来不了的。通常是到了九点,甚至十点快下第二节课的时候,他们才睡眼惺忪地赶到课堂。提醒过多次,总不见效。作为老师。除了课堂点名和课下提醒,也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最为突出的事情是一次我带领包括他们在内的三个学生参加教育部组织的一个访问团去台湾,除了在台北参加研讨会,一路在台湾岛内纵横多地。每到一处,自然是有参观访问等要事,也有起居食宿,集合出发等琐事。俗话说,旅行是考验一个人生活习惯的试金石,这二位小学生的懒散毛病在旅行中“暴露无遗”,尤其是每次早上集合出发,其他学校的学生都是早早起床,自己收拾停当,还帮助老师拿行李。可是我这两个学生几乎每次都是我这个当老师的去他们的房间敲门,把他们叫醒。之后他们脸不洗,头不理,一幅“三毛流浪记”的样子拖着行李匆匆跑到快要出发的车上。如此几次,别的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就有了一些看法。使我不得不提醒他们:“小李小张,你们俩这懒散的毛病真是要改一改了,不然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怎么办?”心里也着实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的情况担忧。

    光阴荏苒,一转眼,小硕士和小博士读毕业了。小硕士的工作单位是中国农业银行,小博士的工作单位是国家外汇管理局。工作数月之后,他们两个回到学校看我。我笑问:“怎么样?上班迟到吗?”他们赶紧说:“老师可不敢迟到啊,我们每天起的很早,赶到单位。”后来遇到我一位在国家外汇管理局的熟人,是小博士的领导。她说:“胡老师,你的学生小李真不错,工作勤奋,效率很高。”我特意问:“上班准时吗?”“那还用说啊,每天来的好早。”我心里忍不住发笑。

    这个典型的例子说明,一个学生,在学校多年也无法改变的毛病,也许走上社会一夜之间就改了。因为学校是理想的是包容的,有点小毛病可能无碍大局;但是社会是现实的是无情的,如果你带着这种毛病来工作,早晚可能会失掉饭碗。当然。由此不能得出完全消极的结论:老师只需要教书,不需要育人。老师的言传身教永远是重要的。但是,有时也不要对育人的结果寄予过高的期望:学校只是育人的第一道关口,育人的最终任务是由社会完成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