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博士论文匿名评审制度思考教育 |
分类: 教师生涯 |
这些天,一边看小陈论文返回的所有专家评语,一边继续我质疑博士论文匿名评审制度的思考。真实地说,一开始,我只是从直觉上感到它具有某种不合理性,但是并没有理性地认识到这种不合理性来自什么地方。但是,经过这次事件,和综合各方面的声音,我确实开动了脑筋更加深入地思考这一制度。从今天开始,把自己思考的一些结果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这里先回应一些网友的说法;
声音一:这个制度实施多年了,你的学生论文被通过时,你不质疑它;你的学生论文不被通过,你就质疑它。早干什么去了?
回答:确实,这个制度实施多年了(在北大从2002年开始)。我也在这个制度下指导学生论文多年了,但是,即使如此,也不意味着我就认为这个制度就是合理的。小陈的论文不被通过,确实促使我更深入地了解和质疑这个制度。希望这种思考现在还不晚。任何制度都是人制定的,也是服务于人的,同时也应该是可以改进的。
声音二:中国现在的博士论文质量太烂,严格把关是好的。匿名评审制度是不能动摇的。
回答:这种说法看似有理,实际上禁不起推敲。高质量的论文写作是靠精心策划的选题,广泛的资料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严谨科学研究方法的使用。匿名评审制度不是写出高质量论文的法宝。实际上,每一篇博士论文的写作都是发端于对于研究问题的兴趣和探索真理的态度。我在指导学生写作论文的时候,学生在开始进行论文的撰写时,从某种程度上,是把这个制度放在最后考虑的。如果我们仅是靠着这个制度来把论文关,肯定是把不住的。
声音三:以我的经验看,在中国,如果不是论文太烂,6名评阅人不会有2名不通过的。
回答:对不起,首先,你的经验不足以代替别人的经验。其次,请你举出真实的数据,比如,在中国有1000篇经过匿名评审的博士论文,其中有100篇是被2个专家毙掉的,确实质量不高。如果你有这样的数据,才能够令人信服你的经验,否则你的经验只是你个人的主观推断。
声音五:不通过,就回去修改重写呗!有什么了不起,值得大声嚷嚷的。
一并回答:期刊杂志使用这种方式来筛选论文是否合适我不加评议,但是,把它用在博士论文的评审上,可能就不合适。因为期刊杂志不采纳一篇论文,顶多是作者无法被评上某个职称,不能获得某种奖励,但是博士论文匿名评审不被通过,学生可能被延期毕业,无法取得博士生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有很多学生因此毕业、找工作、成家立业的计划都会受到影响,因此对于学生意义重大。因此,博士论文匿名评审制度的后果对于个人的影响比期刊杂志使用这种制度更严重。这也就是我们更要负责任地质疑这个制度的原因。学校的根本是学生,一切工作应该以培养学生服务学生为中心,既要对他们严格要求,激励他们进行科学研究,写出高质量的论文,也应该考虑到他们可能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我认为,这才是“以人为本”的体现。
今晚暂时写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