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盎然(之二)——北大日记(21)
标签:
北大日记(21)文化 |
分类: 香茅诗影 |
曹禺故居纪念馆是曹禺幼年和青少年时期生活居住的地方,为前后两座共计600余平方米的意式小洋楼。馆内拥有大量历史资料和近3000张馆藏照片。其中展出的照片有500余张,恢复性摆陈家具50余件,物件40余件。馆前铸有由著名雕塑家刘鑫创作的曹禺先生半身铜像,像高1.2米,生动表现了大师的风采和内心世界。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生于天津,祖籍湖北潜江。曾创作多幕话剧《雷雨》、《日出》、《原野》,后又创作翻译了《北京人》、《胆剑篇》、《王昭君》、《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著名剧作。作为中国的“莎士比亚”,曹禺在天津的这座小洋楼中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其少年时光。这座小洋楼里“终日弥漫着的忧郁、伤感的环境,熔铸了一个苦闷的灵魂,使他早早开始思索社会,思索人生,思索灵魂。”“他笔下的许多人物或多或少地隐含着他童年的那段经历的影子”。
在曹禺故居纪念馆,我拍了两张照片。但不是一般意义的故居纪念馆照片。我想,那一类照片比较常见。我拍的一张是曹禺故居院子里石榴树上的青石榴,另外一张是连结两栋小楼的走廊,这个走廊建造的十分独特。我想,青春的岁月,不单对于曹禺先生这样著名的剧作家,对于我们很多人,特别是对于刚刚走入校园的莘莘学子,可能都有青涩、苦闷的一面,宛如这些青石榴。曹禺先生当年在走廊中静坐,思索一切。而我们北大的学生,也可能在未名湖边小坐,思索的问题可能也是社会、人生和灵魂。历史都是在轮回中相似而又相同。我们,都是从这青涩的青春年华和静谧的思索中出发,走向一个开阔的未来——如同曹禺先生。
下面是两幅诗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