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二轮复习动员会上的讲话
(2012-02-04 16:01:40)
标签:
杂谈 |
分类: 高考备考指导 |
第二轮复习已经开始,校长的《二轮复习指导》(中)非常科学、全面且具操作性,能落实多少,有多少老师、学生自觉落实?仍然让人担忧。根据以往的教训,应届班的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高估自己,学习过程不严格要求自己,很多方法讲给他们听,他们也觉得很好,但懒于落实,课堂仍然希望老师多讲,只要听得懂他们就定义为会了,就满足了,就觉得没有问题了,如果老师把课堂还给他们,他们大多数要么觉得无所事事,要么没目标的乱忙,看起来都在动,其实在做无用功。很多同学觉得一轮复习后还有四个月的时间,应该提高七八十分没有问题,结果提高的很少,很多同学甚至在下降。也做了大量的题,也牺牲了很多休息娱乐的时间,也整天起早贪黑,为什么没有提高,第二轮复习的意义何在?迷茫和怀疑是普遍现象。
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区分一二轮复习的实质,没有认识到一二轮复习的差异,把第二轮复习一轮化,或者把一轮复习二轮化,二轮复习变成了一轮复习的翻版。怎么样上好一二轮复习,指导手册讲的滴水不漏,为何执行起来就变成了怪胎?是什么原因?态度?能力?
反复学习王总的讲话,校长的培训,以及很多名师经验介绍,仍然想强调值得思考和必须落实的思路和方法。
有人形象地把高考第二轮复习比喻战争的相持阶段,这个阶段也是同学们学习水平的分水岭,成绩在这个时候就开始逐渐拉开差距。虽然经过一轮复习后,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但是在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方面还是非常薄弱的。同时,由于一轮复习的知识量非常大,一些概念、公式和方法会慢慢遗忘,所以,在这个阶段,就更应该回顾课本、学习笔记和错题宝典,避免知识点大量遗忘,尽可能地巩固自己的学习效果。
在第二轮复习阶段,要想提高做题的效果,学生必须多思考,不能为了做题而做题,不能只依靠老师的讲解,不能糊里糊涂的做题。怎样思考?一是在题目拿到手后,首先思考它属于哪种题型,这种题型有什么特点,审题时有哪些技巧,答题时有哪些基本要求。通过题型归类、方法归纳,使每一个题做出收获,使每一个题目都能给自己以启发。二是多比较。经常拿自己的答案和参考答案比较,看自己的答案和参考答案的基本思路是否相符,知识选择和参考答案是否一致。如果自己做的答案和参考答案相差甚远,一定要搞清自己错在哪里,是审题错误还是知识理解错误,是题型特点没掌握还是答题方法不熟悉。弄清问题症结在哪里,然后下功夫解决这个问题,千万不能只关注分数,只满足于知道这个题目答什么,而忽视自己不该忽视的东西。三是多总结。多关注自己在做题中得到的经验教训,注意从个性中抽象出一般的东西来,自己总结出一些对自己答题有指导性作用的方法来。从心理调节到时间分配,从阅读习惯到答题顺序,从思维模式到语言组织,在平时做题时都要注意去观察自己有无缺陷,并注意在做题时注意寻找克服这些缺陷的方法。在平时作业时,由于时间比较充分,绝大多数学生可以理性答题。但考试时尤其是高考时,由于有时间限制,特别是带着一定的心理压力应试,许多学生在答题时是靠平时积累起来的习惯答题,许多老师平时强调的东西根本来不及想。比如我们平时讲习题时如果问学生遇到“为什么”应该从那些角度组织答案,学生都会加答“分析原因,说明意义”,可是一到考试,许多学生根本想不到这一点,他往往只能机械应对,头脑中冒出一句答一句,把“分析原因,说明意义”忘到了九霄云外,等到试卷拿到手里看分数被扣了才又想起这句话。所以在二轮复习阶段,一定要注意把老师的要求转化成自己的答题习惯,要形成一拿到试卷就不自觉地朝老师要求的方面去做的习惯,这样才能真正让平时积累起来的经验在考场上发挥作用。四是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对应用到的一些规律、原理进行归纳总结,能更加有效地巩固基础,突破难点;五是一定要重视改错,错题分析在整个专题训练中非常重要,第二轮复习就是为找到第一轮复习中没有解决的有能力和可能解决的问题并彻底解决问题,这就是二轮复习的宗旨,很多同学往往满足自己会做的有多少,而忽视不会做的有几道,大量的训练中会做的更会做,不会的永远不会做,见了问题就绕开,第一轮复习中存在的问题仍然存在,第二轮复习中新的问题滚动加多,这就是问题的根结。同学们必须清新的认识到这一点,否则最多保持现在的成绩。所以训练中出现的各种错误要及时分析思考,做好积累工作,反复滚动,无论是平时练习还是考试都要认真分析每道题可以找回的分数,应得的分丢了多少,这是一个关键的数据。要认真分析,还有没有继续得分的因素。就是说按自己的实际情况,努努力还能得多少分。这就找到了自己长分的生长点。
总之,第二轮复习一定要查找问题,解决问题,方可实现在二轮复习中大的突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