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世界上最公平的,恐怕就是生老病死了。即使一个人一生的成就再大,财富再多,最终都敌不过自然规律,走向死亡。然而,谷歌的首席未来科学家kurzweil却发布了一个惊天消息:到了2029年人类将开始正式走上永生之旅,到2045年,人类将正式实现永生!此话一出,立即引爆各方媒体报道。“死亡”这个让所有人最为恐惧的“归途”,即将在12年后开始终结,你信吗?
谷歌首席工程师:Kurzweil:“在我看来,到了2029年左右,人类会来到一个临界点。每过一年,人类的寿命能够延长一年,这要得益于科学技术到那个时间的发展。到了2029年左右,人类的寿命将不再通过出生的日期到活着的时间来进行计算,那时,人类每年所延长的寿命会比已经走完的时间还要长。”乍听到这一消息,你可能感觉这简直是个无稽之谈,再过12年,人们就开始踏上“不死之旅”,开什么国际玩笑?再过120年都不可能!然而,下面的一些信息,却可能让你的信念产生动摇。
kurzweil是美国硅谷的未来学研究者,发明家,作家,同时也是谷歌的首席工程师。他被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称为“我所知道的人工智能预测领域最牛的人”。他创造了盲人阅读机等多项重大发明,被誉为“爱因斯坦的接班者”,即使包括他自己,都无法说自己有生之年的预测百发百中,但惊人的正确率却令人震颤!比如,他曾预测到了上世纪90年代,全球互联网使用率会迎来暴增;到了21世纪初,无线网络会被大范围使用。起初,根本没有多少人相信他的话,以为他疯了,因为大多数人根本都不了解互联网是什么。在那个很少人相信人工智能的年代,他还预测象棋冠军会被一台计算机打败。1999年,他再次预言:再过上10年,人类可以通过语言控制计算机。到了2005年,他再次预言,五年左右的时间,语言不通的障碍就能被实时语言翻译技术彻底解决。有意思的是,他的预言居然一个个成真了。在他发表的报告【How
My Predictions Are Faring】(我的预言怎么样)中,这位科学家统计出自己在过去几十年来的预测,准确率高达86%!除了拥有非常多的人生成就,以及那令人震颤的准确率之外,kurzweil的“永生理论”,还运用多重科学理论作支撑。
一·纳米机器人植入人体?
kurzweil表示,到了2020年左右,人类的免疫系统可将由纳米机器人(Nanorobot)进行接管,再接着,到了2030年纳米机器人可以把病原体,肿瘤等一系列免疫系统错误进行修正。而目前,纳米技术已经被许多科学家认为是“人类在未来抗癌事业上的最强大武器”。想象一下:不久的将来,一个个微小的纳米机器人将住在我们的身体里,血管中,替我们的人体方程式正确运行保驾护航。这些纳米机器人,将通过无创伤的方式,入住我们的身体,对人体内2.3万个基因进行修正,为人体添加缺少的基因,删除有问题的,或陈旧的基因。一些患有绝症的病人,比如肺动脉高血压患者,可能是因为体内缺少了一个基因程序造成的患病,在这种生物技术下,可以通过添加一个基因程序来进行治疗。
二·人体程序化,活成智能机器?
kurzweil称,目前的科技发展,已经实现了一些医药领域的惊人成就。比如3D生物器官打印机,可以成功实现组织器官复制等一系列任务。基于此,kurzweil认为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可以被视为人工智能软件来进行对待,即利用“编程理念”来重整人体的“组织编程”,对错误“程序”进行修整,比如心血管疾病,癌症等。不仅如此,kurzweil还表示:生物技术可以对人体内无用的陈旧的组织进行遗弃,就像计算机中的“回收站”编程,进一步实现生物体功能的先进与完好,并最终延长生物体的寿命。
三·非生物技术远优于人脑,借其优势实现永生?Kurzweil对“永生”预测,是建立在非生物智能技术之上展开的。他表示,到了2045年,人类的非生物智能技术将彻底完善,并将超过目前人类智能总量10亿倍之多,到那时,这些非生物智能技术强大的创造力将最终实现全人类的永生。“和计算器相比,人脑的运行力是非常有限的,要比计算器慢上一百万倍。我们的大脑中应用于思考的组织叫作‘新皮质’,大概两亿多年前,这种组织就和啮齿类动物同时出现了,啮齿类动物也就是现在的哺乳动物。正是‘新皮质’决定了人类的发明创造力,你想想:这么多年来,人类创造了不同的语言,以及通过这些语言,进一步衍生创造出来的幽默感,音乐等非具象的发明创造。”再想象一下:随着生物体智能化,我们的大脑与云端技术相连接,再也不怕记忆力不好,忘记重要的事情了。
不过,作为“预言之父”,一个坚信人工智能在12年后就能让人们告别死亡的科学家,kurzweil却也发出以下这样的感慨:“死亡为我们人类的生命赋予了意义。死亡让我们意识到时间的重要性及其珍贵的价值。”没错,我们的一生也在经历着欢乐与幸福,最终安然闭上双眼。这是大自然为人类设立的规则。不过,问题出来了,如果我们活的太久,时间会变得一文不值吗?如果我们活得太久,地球还能容纳下人类吗?如果我们活得太久,我们还会觉得生命有意义吗?
原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环球文摘经典
图片来自:百度图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