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死真的会死

标签:
情感逆转 |
分类: 转载和改编 |
报道称,这种状况有时被称为“放弃症”,通常在一个人受到情感冲击却得不到心理解脱后出现,这会使人对自己的存在产生危险的漠视感。报道还称,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死亡通常会在第一阶段“退缩”出现三周之后来临,但也可能更快。利奇说:“心因性死亡真的会发生。这不是自杀,也与抑郁无关,但放弃生命并在几天内死去的行为往往与严重创伤有关。”
1942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沃尔特·坎农首次定义了“心因性死亡”。他注意到,这常常可能是由对打破禁忌的超自然后果的恐惧引发的。认为自己受到诅咒的部落人往往会在几天内被人发现已经死亡。通过对囚犯、海难幸存者,甚至詹姆斯敦殖民者的案例报告进行分析,利奇发现,第一阶段是“社交退缩”——患者的表现是:缺乏感情、无精打采和漠不关心,以及变得专注于自我。接下来,一种深深的冷漠开始出现。患者不再关心自我保护,而是陷入了深深的沮丧和忧郁。第三阶段是“意志缺失”。在这个阶段,人不再说话,不再吃饭和洗漱。这进而导致第四阶段“精神性运动不能”,他们甚至感受不到极度的疼痛。在研究报告所使用的一个案例中,一名年轻女性在海滩上被二度烧伤,因为她处在太阳的高温下却浑然不觉。最后一个阶段是死亡。在集中营里,其他囚犯在看到处于这一阶段的某人开始抽珍藏的香烟时就会知道,此人已濒临死亡。然而,对于放弃症患者来说,死亡并非不可避免,还是可以通过干预来逆转的,比如进行身体活动。这些活动能够释放让人感觉良好的多巴胺。利奇说:“放弃症患者会逐步滑向死亡,逆转的时机往往出现在患者发现或重新找到选择感或控制感时,也会伴随自我疗伤和重拾对生活的兴趣而出现。”此研究报告发表在英国《医学假说》月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