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你“无知”的时候,感觉挺自在,似乎该知道的都知道了,比如生存和基本的天文知识等等,有了这些基本知识,足以让你轻松的活着,直到走进坟墓。诡异的是,一旦你走进求知的大门,就仿佛掉进浩瀚知识的海洋,你会突然发现自己知道的太少太少,不知道的又太多太多。而且,你的研究越深入,掌握的知识越多,这种感受越强烈。有时候,你会觉得自己的探索和知识在当时是对的,再追究下去,又都变成错的了。此时,你会产生探索和求知的恐惧,甚至被绝望情绪所笼罩。因为你感到以现有的逻辑和科学手段,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揭开宇宙奥秘,并且,以前所有的探索似乎都是徒劳的,尽管在常人看来你已经非常博学,甚至是个科学通。也正是这种可怕的永远摆脱不掉的困惑,让不少科学家最终走向宿命,把自己的灵魂交给了上帝。
其实,中国的古圣贤早就发现了逻辑求知的弊端,他们认为宇宙无始无终、无穷无尽,而人的生命极为短暂,在这有限的时间里,用外向性的线性思维去认识一个运动着的、浑然一体的,无限大又无限小的宇宙,简直就是痴人说梦。所以,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倡导返朴归真,宣扬“为学日损,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以此消除外向性思维,回归纯净的“本心”,用灵魂之眼去直观宇宙实相的奥秘。
本图片来自:百度图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