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宇宙灵场之光-sabinna-chen
宇宙灵场之光-sab
inna-chen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4,296
  • 关注人气:1,77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难以置信的地球中空理论:地球内部还有一个太阳?

(2011-05-08 16:19:49)
标签:

地心太阳

地球中空理论

哈雷

地心文明

飞船

核武器

分类: 转载和改编

    难以置信的地球中空理论:地球内部还有一个太阳?
    我们总是将目光投向茫茫宇空,去哪里寻找自己的兄弟姐妹。但是,也许我们忽略了另一个重要的方向,那就是我们自己的脚下,地球的内部。地球中空理论认为,地球下面是空的,人类文明的奥秘,也许
就埋藏在地球的核心区域

    北极这个无穷无尽的冰原荒地,每年被黑暗笼罩六个月,这里没有食物,没有庇护,甚至连一个避风和躲避零下90度严寒的洞穴都没有。但是,根据主流地质学理论,在北冰洋的下方,是地球最厚的地壳,厚达30英里,它的下面是溶化了的岩石,由月球大小的滚烫的铁和镍构成的核心。不过,科学家的结论只是通过测量地球引力、磁场和地震波推断出来的,地球内部到底啥样儿,从来没有人看见过。地球中空理论还认为,地球内部并不是溶化了的,它实际上是空心的,极地冰冻的表面下可能隐藏着一个通往地球内部世界的通道,而且中空的内部还有一个悬停的太阳!

    出奇的是,地球中空说是由一个现代天文学的奠基人通过科学的方法,首先提出的,地球中空理论只是个科学假说,来自发现哈雷彗星的天文学家埃德蒙·哈雷。1691年,他向伦敦皇家学会提出了他的地球中空假设,并且他认为地球内部包含几个小的区域,类似于那些俄罗斯套娃。哈雷的假设基于一个实际的理论:地球的磁极,每年都会向西移动一点,所以,我们地球的外层球面里面,有一个相对于外层球面独立转动的内层球面,他还提到内层球面有生命存在。

    1818年,前美军上校约翰克·利夫斯·西姆斯宣布说在地球的两个极点,都有个巨大的开口,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口,进入地球内部。西姆斯这么一说,地球中空理论的探索就转移到了两极。那时,没有人真正亲眼看到过南极洲。但是,随着儒勒·凡尔纳的第二部地心探险小说发行,地球中空理论在1864年再次触发了大众的想象力。小说讲的是一个冰岛向导和一个教授和一个年轻人进入地心的故事。地心之旅其实可以叫做地质之旅,地质学和古生物学是1860年早期的热门话题。对于地心旅行,人们有很多的讨论,有的理论认为在地表上灭绝了的物种,很可能在地球内部还存在着,甚至还有先进的地心文明,并推测说他们拥有先进和科技,拥有激光枪和特殊的武器,甚至拥有飞行器,诸如此类。

    但是,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存在地心世界是真实的呢?地心中空理论的拥护者说有的,他就是一位探险家,著名的极地先锋海军上将理查德·伯德。1920年,伯德乘坐飞机飞越了北极,并且他也是单人飞越南极的第一个,这使他成为了当时的大红人。1947年2月19日,海军上将伯德驾驶着一架飞机通过了北极附近的一个洞,进入了地心,一架地心飞碟用某种牵引光束控制了他的飞机并且降落。在一个地心城市的附近,地心生命表示他们认为自己是这颗星球的监护人,并说他们反对人类使用核武器。但是,当伯德回到了华盛顿,他们把这个消息作为机密封存起来了,从此不见天日。

    海军上将伯德这趟地心之旅,在他的秘密日记里有详细的描述,这本日记直到1990年才发表,那几乎是伯德死后四十年了。但是怀疑论者声称这份日记是假的,并且指出在1947年的2月里,就在据称海军上将伯德访问北极地下的另一个世界的时候,他实际上在南极附近12000英里一个有4700人的被叫做“跳高行动”的海军探索队里。但是,有人认为这个军事行动是假的,这让伯德容易溜走,以防引起媒体的注意,实际上,他是去了地球的另一端北极。

    海军上将伯德传说他发现了一架飞行器和其他人类,他们的科技比我们更先进,他们帮助了他,然后他离开了,这是一个神话,没有人可以证明它,但是,他是一个伟大的神话。地球内部真的有巨大的开放的空间并且存在着先进和文明吗?也许伯德的故事只是触及了我们行星地下奥秘的皮毛罢了。也许许许多多的奥秘和线索真的就隐藏在地球之下的黑暗之中!况且,人类的很多假说都已经变成了现实,而且就在最近,NASA证实南极上空确存在着巨大的时空旋涡。既然通过时空旋涡可以去往其它星球,那么,是不是也可以进入地球的内部呢?

   内容来自土豆视频:远古外星人·第二季·第四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