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版本流变
(2022-04-23 10:23:56)
标签:
金庸武侠金庸作品集版本 |
分类: 杂文随想 |
金庸小说版本流变
一套841万字的“金庸作品集”带动了出版、影视文化产业,制造了数不清的就业机会,把中华传统里的侠义文化、美食文化、地理文化、服饰文化、茶艺文化、历史文化,甚至于隐形的道德伦理文化等等带到一个新高度。
目前,金庸小说大体有三个版本:旧版、新版和新修版。
台湾则从70年代开始,通过各种非正式渠道流入了金庸小说。远景出版社发行人沈登恩回忆说:“记得1975年初,我刚办远景不久,朋友从香港来,送了我一套旧版的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那个时候,我的工作不像现在这样忙碌,每天好整以暇,有的是时间,不到一天一夜,我就把《射雕》看完,整个脑海中都是洪七公、郭靖、黄药师、黄蓉、周伯通、欧阳锋……的影子。当时心中有个疑问:‘怎么世上有这么好看的小说,台湾竟然没有出版?’”。到1977年前后,沈登恩觉得时机成熟了,便申请。几经周折于1979年9月同意远景出版社出版金庸小说。远景出版社是由沈登恩、王荣文共同组建的。1975年在沈登恩等人协助下,王荣文另建远流出版公司,远景逐渐式微。1985年底,王荣文在香港柏宁酒店巧遇金庸,获金庸授权出版武侠小说。1986年远流出版公司推出《金庸作品集》典藏版、平装版与文库版。1997年2月,《金庸作品集》平装版换上了美术家霍荣龄设计的新装。3月远流出版公司成立网站《金庸茶馆》。1998年11月4日至6日,远流出版公司在国家图书馆举行“金庸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举办“夜探金庸茶馆——金庸答客问”晚会,首创网络与电视同步直播晚会。
中国获得独家授权出版金庸小说,起先是北京三联书店。金庸和三联书店的合作早在1988年就开始了。那时北京三联书店总经理沈昌文得到香港一位朋友牵线,与金庸商谈授权出版事宜,他就到香港和香港三联书店总经理董秀玉一道拜访金庸。这位牵线的朋友应该是曾在香港三联书店工作后来加盟金庸《明报》系统的潘耀明。潘耀明在三联工作业绩突出,从编辑部副主任荣升到副总编。现任明报出版社、明窗出版社及《明报月刊》总编辑。2010年4月,潘耀明回忆说,1991年“我在三联书店工作,和金庸先生并不认识。有一天,时任《明报月刊》总编辑的董桥告诉我,金庸要见我。我觉得很奇怪,我根本不认识他啊。就是那天,金庸先生坐在办公室前,亲自手书了一张聘书给我,当时十分感动,这张聘书我至今保留着呢”。金庸对潘耀明的知遇一定经过了认真的考察、调查和比较,因此,当其他朋友劝金庸找一家严肃的出版社授权出版武侠小说时,金庸最终确定和三联合作。回到北京后,沈昌文给上级主管部门打了报告,特别强调金庸小说有着很强的人文思想,获得批准。1991年双方签订10年出版合同。1992年董秀玉回京接任沈昌文的职务,开始着手《金庸作品集》的出版。1994年5月,三联书店推出36册一套的金庸作品集,每年都保持稳定的销量。2000年4月,三联书店根据市场需要推出口袋本,短短半年销售达56000套。
新修版:2001年底,金庸和广州出版社谈妥出版协议,金庸修改原著,重拾老笔。实际上,新一轮修订从1999年就开始了,历时六年。从2002年底开始陆续由广州、花城出版社联合出版,到2005年全部出齐,这一版金庸作品统称新修版或世纪新修版。香港仍由明河出版社出版。
新修版保持原来的核心故事以及结构,但有的人物发展和结局上出现变动。其中情节变动较大的也仅《倚天》、《天龙》、《射雕》、《神雕》、《书剑》和《碧血剑》六部,其余都只是细节、文字上的调整。
金庸的好友、小说家倪匡表示:“小说文字,激情比合文法重要。在创作过程中,作者和笔下的人物、故事,在感情上溶为一体,是一种直接的感情上的结合。”“有不少人,包括我在内,喜欢旧版多于新版。”在“四看金庸小说”中,倪匡说看到新版的《射雕英雄传》,“怀疑自己得失忆症,因为改动得实在太多了”。
说法不一,议论纷纷,都能成为文化、娱乐新闻。金庸不可能在乎这些,因此他本人的新闻并没有那么多,出版社一方却需要新闻。公众有所配合,结果单单金庸“被去世”的假新闻就发生过好几回,每回都获得关注。而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接连不断、一茬接一茬地重拍、播放,“使得金庸作品一直维持在稳定的温度”。
如此看来,出版社的顾虑或许是多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