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内地首度出版始末
(2013-04-11 19:59:56)
标签:
金庸三联百花收藏文化 |
分类: 藏书读书 |
看罢这则新闻,“00后”小学生们的待遇恐怕会让比他们年长的各年代的人羡慕。因为在和他们一样的年纪里,当年的“70后”“80后”们若想读金庸的小说,就要“偷偷摸摸”地背着老师、家长,藏在被子里或是躲在书桌里看,因为那时,武侠小说被视为通俗读物,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
从“闲书”到必读,这是大众对金庸武侠小说的认识演变,也从另一角度说明了金庸作品的价值和生命力。而让通常被认为是通俗读物的武侠小说最终进入课堂,这其中,几十年来金庸作品的出版和传播,自然起到了根本的作用——让更多的人读到,让更多的人了解,才能让更多的人懂得金庸小说何以魅力持久。
没有金庸作品的历次出版,就没有如今众多金庸迷的诞生,梳理金庸小说在内地的出版经过,如同看一位风度翩翩的大侠,如何一路风尘仆仆地走来。
初露面:盗版铺天盖地
金庸的小说第一次与内地读者见面是在1980年。那一年,广州《武林》杂志连载《射雕英雄传》,学界公认:“这是金庸小说第一次出现在内地公开出版的刊物上。”据记载,这次连载只到第4回便终止了。
上世纪80年代,金庸小说在短暂的亮相后,很快就进入了潮水般出版的热潮中。记者能查到的出版时间为1980年到1990年、作者为金庸的书籍,其中有数十本不同出版社出版的金庸所著小说。有人统计,上世纪80年代,金庸的15部小说已经全部在内地出版过,但在这一场阅读盛宴的背后,却是一次大规模的盗版。
那时,出版界还缺乏完善的版权保护意识和出版发行的监督机制,难以计数的盗版、盗印、续作甚至伪作铺天盖地地泛滥开来。一如金庸先生所言,除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是经他本人授权外,此间出版的金庸小说都未经授权。但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金庸小说在读者中受欢迎的程度。那时,翁美玲在《射雕英雄传》中饰演的黄蓉成为多少少年心中的恋人,又有多少人至今还在回味学生时代捧一本金庸小说读得津津有味的美好时光。盗版泛滥的另一面,是催生了一批铁杆的金庸迷。
出作品集:铸就珍藏经典
1991年金庸与三联书店签订了10年合同。1994年,金庸正式授权三联书店出版《金庸作品集》简体字版。作品集共36册,其中《雪山飞狐》《鸳鸯刀》《白马啸西风》合在《雪山飞狐》之中,《越女剑》收于《侠客行》一书中。2000年4月,三联书店又推出了《金庸作品集》口袋本。
三联书店与金庸的合作,是为内地金庸迷送上的一份大礼。这一版的《金庸作品集》是出版物中的精品,从封面设计到印刷质量都堪称是顶级版本。
金庸在“三联版”《金庸作品集》的序中说,他的书在各地都经过了“先出各种各样翻版盗印本,然后再出版经我校订、授权的正版本……相信‘三联版’普遍发行之后,可以制止这种种不讲道义的行为。”
时至今日,“三联版”《金庸作品集》已成为读者心中的经典怀旧版。因为该版本已不再新印,因此,在坊间收藏全套的“三联版”作品集已是很多人的梦想。
新世纪:手握“新修版”
1999年起,金庸开始对其全部15部小说进行修订,2007年6月所有作品全部修改完成。2008年,广州出版社和花城出版社联合出版了“新修版”的《金庸作品集》。在“三联版”不再出版后,《金庸作品集》在内地图书市场上便只有金庸修改后的新修版本。在这一版的序言里,金庸说:“改正了许多错字讹字以及漏失之处,多数由于得到了读者们的指正。有几段较长的补正改写,是吸收了评论者与研讨会讨论的结果。”但因一些情节改动过大,在金庸迷中也曾引起不少的争论。
手握“新修版”,一些读者也好奇修改前的金庸小说是怎样的。2012年,朗声图书重新在内地推出了旧版作品集,以香港“明河社旧版”为文字底本,参校台湾“远流旧版”、内地“三联版”,还原了旧版经典作品的原貌。而对于这一次出版,金庸本人的意见是:希望百花齐放,让读者有更多的选择。
打开电视,“金庸剧”是经久不衰的热点。且不说每隔一段时间就要重播的《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等剧,就是刚刚热播的新版《笑傲江湖》也迎来不少争论。这些年,改编自金庸小说的电视剧,有经典也有遗憾,而每次看电视剧后获得的欣喜和失落,都让钟爱金庸作品的读者想再次捧起原著去获得原汁原味的阅读享受。
《书剑恩仇录》一套两册
24岁的小鲲在微博的标签上写着:爱足球、爱金庸、爱哆啦A梦。在他不大的房间里,堆满了一书架的书,其中被他放在书架最中间一排显眼位置的,是二十几本金庸小说。这其中有“三联版”的《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碧血剑》,有“新修版”的《笑傲江湖》《神雕侠侣》,此外,就是两本很旧的、暗色封面上画满树枝的《书剑恩仇录》。
这套《书剑恩仇录》出版于1985年,比小鲲还大4岁。“这是我看的第一本金庸小说,那年大概13岁”,小鲲说他从小就是个爱读书的孩子,小学六年级,爸爸送他的生日礼物便是一套四大名著,但读金庸的书还是在上初中后。一次,他去一个亲戚家帮忙搬家,在一堆旧书里,发现了两本《书剑恩仇录》,小鲲那时早已知道金庸,也看过不少由金庸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看到眼前有一套金庸原著,他就借回了家。翻开第一页便欲罢不能,“整整两天,我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看书。”这两本《书剑恩仇录》被小鲲留在了自己的书架上,也开启了他读金庸原著的时代。“那时候读书对出版社什么的没有概念,不会去注意是哪个出版社出的,我还是买‘三联版’的《射雕英雄传》的时候,读到金庸在序言里说百花文艺出版社的《书剑恩仇录》是唯一经他授权的,我就想是不是我看过的那套。回家拿出来一看,果然是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的,从那时我才知道,这书原来这么珍贵。”如今,这套“百花版”的《书剑恩仇录》已经成为小鲲的珍藏。
1994年,金庸在《金庸作品集“三联版”序》中写了这样一段话:……在这次“三联版”出版之前,只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一家,是经我授权而出版了《书剑恩仇录》。他们校印认真,依足合同支付版税。我依足法例缴付所得税,余数捐给了几家文化机构及支助围棋活动。这是一个愉快的经验。
遥远的28年前,金庸与百花文艺出版社的合作,恐怕在他个人作品出版史上也是一个难忘的记忆。而对于那时的读者来说,能读到一本正版的金庸小说,如同物质匮乏时难得吃上的一顿大餐,这是天津出版史上的一段佳话。近日,记者走访了百花文艺出版社的前社长郑法清,听他讲述1985年《书剑恩仇录》的出版始末。
副总编出任责编
美编室主任设计封面
上世纪80年代初,港台的通俗文学开始流行。那时的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则在出版界领风气之先,在出版大量经典图书的同时,还在全国编辑出版了以选载优秀中短篇小说为宗旨的《小说月报》,这是中国期刊史上第一份“文选性”的文学杂志,与此同时,还创办了新中国第一份专门发表优秀散文作品的《散文》月刊。1983年和1993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又先后创办了大型文学刊物《小说家》和《散文海外版》。郑法清正是此时进入百花文艺出版社的,参与了《小说家》杂志的创办。据郑老回忆,那时,金庸的小说《书剑恩仇录》是一位市领导推荐给时任百花文艺出版社社长谢国祥,由副总编辑董延梅和编辑范希文负责编辑出版的,出书前作者曾做过认真的文字修订。
然而,在出版后的《书剑恩仇录》上,并没有找到如今出版物上常规的责编署名。
在该书的版权页上,除去作者署名之外,只写着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封底则有封面设计:陈新;封面摄影:蔡诚忠的字样。郑法清笑笑说,按照那时的观念,出版物的编辑工作属于集体劳动,所以都不署责编的名字。而名字留在封底的封面设计者陈新,则是百花文艺出版社美编室的主任,茅盾的《夜读偶记》等书的封面皆出自陈新之手。
金庸致信感谢出版
稿费全捐给公益事业
“百花版”的《书剑恩仇录》分上、下册,定价4元。1985年4月第一次印刷,首印就有50万套。对于今天的出版物来说,50万套是个不小的印数,而在上世纪80年代,人们正处于阅读饥渴的状态下,这50万套《书剑恩仇录》很快售罄。郑法清说,那时百花文艺出版社的书很多都有几十万的销量,比如梁羽生的《广陵剑》印数也不少,而1984年出版的《津门大侠霍元甲》印数则达到了75万册。
如今,被收藏到不同书架和书房的这50万套《书剑恩仇录》在问世几十年后已经成了藏书界的宝贝。因为这是金庸正式授权内地出版的第一部作品,它也因此成为旧书市场和旧书网上的热卖品。
读者王海刚说起自己买“百花版”《书剑恩仇录》的经历,用了四个字形容——好不容易。王先生是个标准的武侠迷,从上大学开始,他便陆续买了不少武侠小说。“小时候看书没挑,有字就看,上了高中后,我就只读正版书了,买到手的古龙、金庸、梁羽生作品必须是正版。”对金庸小说的版本了如指掌的王先生当然知道“百花版”《书剑恩仇录》是最早的正版,但从大学三年级起的四五年时间里,他逛遍了天津的旧书摊,却一直没有觅到这套书的影子。寻寻觅觅几年后,有人告诉他网上有专卖旧书的网站,他连忙去发求书帖,可一直没有回音。而几家显示有这套书的网店,打电话过去问,却没有货了。终于在去年,王海刚在北京的一个旧书摊上找到了这套书。“当时有两个人也要买这书,我们像拍卖一样,纷纷给出高价,就怕书落在别人手里,最后我花了90元才买下来。”
当初定价4元的《书剑恩仇录》,如今在旧书市场身价翻了数倍。而对于金庸迷而言,此版对于他们来说还有很多研究价值。读者康健金是个武侠小说迷和研究者,他在博客上写了不少武侠小说版本的研究,他至今仍收藏着百花文艺出版社的《书剑恩仇录》,他认为那种大32开的版本在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武侠书中是很少看到的。
如金庸所言,《书剑恩仇录》出版后,百花文艺出版社依足合同支付了版税,但金庸并没有要这笔钱。郑法清回忆,书出版后,金庸将稿费全部捐出了。当时,金庸曾给出版社寄来一封信,信中除了表示感谢外,还明确提出他的稿费要全部用于公益事业,分别捐赠给几家文化机构,百花文艺出版社也在受赠单位之中。
其实说到金庸和天津的渊源,广为人知的是查家在天津有一份祖业,叫水西庄。而1985年《书剑恩仇录》的出版,也是金庸与天津的又一次亲密接触。此后,金庸与百花文艺出版社的关系一直很好,同编辑人员一直保持书信往来。
上世纪80年代初,通俗读物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武侠小说被很多人认为是“闲书”,百花文艺出版社率先出版金庸、梁羽生等人的作品,堪称果断。如今,当年曾参与过《书剑恩仇录》编辑出版工作的百花文艺出版社员工多数已经退休,在那个属于出版业的激情燃烧的岁月,一本金庸小说的出版,不但让百花文艺出版社成为金庸作品出版中不能忽略的一笔,也让那套《书剑恩仇录》成为作者、编者和读者共同的回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