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课堂导入案例及策略分析
(2013-07-07 19:08:07)分类: 《小诗词》 |
古诗课堂导入案例及策略分析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小学
提到课堂导入,往往就想起著名特级教师于漪的一句话:“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古诗课堂的导入更应该敲响这第一锤,在课堂的开端就敲起学生心灵的火花。
纵观名师执教的古诗课堂,其导入看似平淡无奇,却在一步步揭示课题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指向了古诗的意境,其导入方法多样,却也有策略可循。
一、
【案例呈现】王崧舟《枫桥夜泊》教学片断
师:当代诗人陈小奇写过一首歌,歌名叫《涛声依旧》,大家听过吗?
生:(自由应答)听过。
师:大家看,这是其中的两句——
(大屏幕出示: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师: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歌词)
师:大家注意看,歌词中有一个词叫“无眠”,谁知道“无眠”的意思?
生:睡不着,失眠。
师:说得好!“睡不着”是大白话,“失眠”呢,是近义词。“无眠”还可以找出很多近义词来,比如——
生:不眠。
生:难眠。
生:未眠。
生:愁眠。
师:无眠,就是“失眠”,就是“不眠”,就是“难眠”,就是“未眠”,就是“愁眠”。一句话,就是睡不着觉啊!好的,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歌词,感受感受“无眠”的滋味儿。
生:(齐读歌词)
师:那么,是谁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呢?
生:钟声。
师: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那么,这是从哪里传来的钟声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相关诗句,生朗读)
师:大家看,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变的是南来北往的客人,不变的却是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问题来了,你的问题是什么?
生: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写钟声?
师:问得好!其实,所有的问题都跟一个人息息相关,所有的问题都跟一首诗紧紧相连。这个人叫张继,这首诗叫《枫桥夜泊》。
【策略分析】王崧舟老师在执教张继的《枫桥夜泊》时采用了歌词导入法。上课伊始,王老师播放了陈小奇所写的《涛声依旧》,借用歌词“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入手,抓住“无眠”和“钟声”两个词语勾连起寒山寺的钟声,再用王士祯、高启、陆游的诗句引出张继的《枫桥夜泊》,揭示诗题,巧妙无痕。这种方法适合于那种歌词中带有与古诗相同的某个意象或主题的,比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可以用邓丽君的《人面桃花》导入、李商隐的《无题》可以用徐小凤的《别亦难》导入。还应该选择学生熟悉的歌曲。以歌词导入的好处是能拉近学生和古诗的距离,增强学生对古诗的亲近感。
二、
【案例呈现】吉春亚《乞巧》和盛新凤《春日》、《游园不值》教学片断
吉春亚:看图片,说神话
师:同学们都了解一些神话故事,我们先做一个游戏,老师出示一些图片,你们来猜图片上是什么什么故事。先来看这一张(出示后羿射日图)——
生:后羿射日!
师:很好!(出示开天辟地图)这一张呢?
生:开天辟地!
师:真棒!(出示牛郎织女图)再猜猜这张。
生:牛郎织女!
师:谁能为大家讲一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生:(讲述故事)
师:今天我们的古诗就和牛郎织女有关,名字叫——
生:《乞巧》!
盛新凤:听散文,说春天
师:同学们,春回大地,春意盎然!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盛老师常常想起我学生时代学过的一篇著名作家朱自清爷爷写的文章,名叫《春》,写得非常美,我想背几句给你们听听,好不好?
生:好!
师: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腿脚,领着我们上前去。(幻灯片出示,配乐朗诵)
师:你们想不想来读一读?
生:想!
师:好,春天……(师引读)
生:(配乐朗诵)
师:这几句话,赞美了春天万物复苏、繁花似锦、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两首宋朝诗人写的古诗,咱们看看古人眼中、笔下的春天又是怎样的!请大家打开书,翻到138页,请你先把《春日》《游园不值》这两首诗念一念,看看能把它们念得很通顺很流利。
【策略分析】吉春亚老师在执教杜牧的《乞巧》时采用了图片导入法,她先出示了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和牛郎织女的图片,让学生依次猜名字,再揭示诗题。盛新凤老师在执教朱熹的《春日》和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时采用了散文导入法,她以朱自清的散文《春》的节选与学生合作配乐朗读,再揭示诗题。图片导入法和散文导入法都是选取和古诗有关的图片和文字进行导入,当然两种方法也可以合二为一。这既是联系新知,是下面诗文整合的一个铺垫和引子,又含蓄地揭示了诗文。这种方法的好处是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以点带面,增长见识。《秋夕》可以用图片导入法,《乡村四月》可以用散文导入法。
三、
【案例呈现】薛法根《夜雪》教学片断
(课前没有发教材)
师:请拿出一个本子,一支笔。下面跟着老师一起写一首诗,老师在黑板上写这首诗,同学们跟着老师把这首诗抄写在自己的本子上。老师怎么写,你们就怎么写。看清楚,字应该写得端端正正。
(师板书,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抄写)
师:(两分钟后)抄好的请举手,看一看,每个字都写正确了吗?特别是这个字,这个字念“qīn”,(手指“衾”字,板书拼音),上面一个“今”下面是一个“衣”,看清楚了。这个字念“zhěn”,(手指“枕”字,板书拼音)。好,写好的把笔放下。
师: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是一首清新的、雅致的小诗,就像一朵百花园中的小花一样,题目叫《夜雪》。
【策略分析】薛法根老师在执教白居易的《夜雪》时采用了抄写导入法。他一上课就交代学生:“请拿出一个本子、一支笔,跟着老师一起写一首诗,老师在黑板上写,同学们跟着老师把这首诗抄写在自己的本子上。”然后再纠正“衾”和“ 枕”的字音字形,开始新课。抄写导入法没有花哨的多媒体,在一支笔、一页纸的抄写中,为学生营造了安静的学习氛围。这种方法的好处是便于学生掌握字音字形,也可以在纠正字形时理解字义,适合生字较多、较复杂的古诗教学。
四、
【案例呈现】戴建荣《送元二使安西》教学片断
(课前教师发教材)
生:老师,我发现第一句诗少了一个字。
师:再找找,你能发现少了哪一个字吗?
生:我发现少了一个“浥”字。
师:你从哪里找到的?
生:我从注释里找到的。
师:真好,学会了看注释,就能学得更快。请大家帮老师把这个字写进去好吗?
(学生开始写字)
师:请注意这个字的偏帝,左边的三点水要写得略窄些,右边部分写得略宽些。看看左右的字大小要匀称。(师随即表扬写得好的学生)
师:谁来告诉我这个是什么意思?
生:是湿润的意思。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在“注释六”那里有。
师:(高兴地说)瞧,又多了一个会学习的孩子。(指着第一个回答问题的学生)他今天要和你竞争,你能和他比一比吗?(该生点点头)对,学习要学会方法。方法用得恰当了,你学起来会事半功倍。(指着该生)“注释六”里边写着呢,大声地再说一遍。
生:“浥”的意思是湿润。
师:很好,请坐。今天,我要和大家一块来学习一首诗一首唐朝诗人王维写的诗。
【策略分析】戴建荣老师在执教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采用了抽薪导入法。这里,戴老师先发给学生事先印好的教材,教材中故意遗漏了“浥”字;接着,学生通过阅读读,发现漏写了一个字;然后,戴老师提问学生发现漏写了哪个字,请学生把“浥”字写进去,边写边强调字的结构,再引导总结联系注释的方法读准字音、理解字意。这种故意漏掉难写字的方法叫抽薪导入法。这种方法不仅便于学生掌握字音字形字义,还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适合含有生僻字的古诗教学,如《暮江吟》中的“瑟”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中的“仞”字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五、
【案例呈现】王玲湘《望天门山》教学片断
师:先来认一个字。(出示甲骨文“天”)
生:人。
师:你们异口同声地说“人”。我们先来看它的下半部分是“大”字,是一个人张开双臂的形状,上面是圆圆的头。这个字本义就是头顶,头顶是人身体的最高处,于是字义引申指很高。古人认为最高的是什么呢?
生:(恍然大悟)天。(板:天)
师:一点就通,确实是“天”字。认第二个字。(出示甲骨文“门”)
生:门。
师:这是繁体字的“门”。左边一扇,右边一扇。单扇为“户”,两扇合为“门”。(板:门)古装舞台戏没有门,用动作来表示(师模仿关门、开门的动作),这就是关门,这就是开门。
师:(出示甲骨文“山”)这个字很形象,大家一看都知道什么字,读——
生:山。(板:“山”)
师:连起来读——
生:天门山。
师:不像天门山,倒像是小山丘。再读。
生:天门山
师:这才像天门山,从你们的声音和“天”、“门”、“山”三个字,想象一下天门山是怎样的?
生:天门山很高很高。
师:(笑)很高很高的山可以叫“天山”呀!天门山呢?(师强调“门”字)
生:有两座,一边一座,像门一样,又是很高很雄伟的山。
师:你们没看过天门山,仅从天门山这三个字中想到的,这就是汉字的美丽,既有情趣,又有意象。(出示注释1)天门山隔江相对,就像天设的门户,雄伟奇特。公元726年,唐代大诗人李白(板:李白)经过天门山,留下了千古绝唱《望天门山》。(板:望)“望”是什么意思?
生:看。
师:怎样的“看”是望呢?
生:向远处看。
师:“望”字的甲骨文很传神,(出示)你们看,像一个人站在土坡上睁大眼睛抬头向远处看。(生看后很惊讶)让我们带着理解一起读课题——
生:望天门山。
师:再读,读出远看的感觉。
生:望天门山。(“望”字读得长、重,有味道)
【策略分析】王玲湘老师在执教李白的《望天门山》时采用了字源导入法。她依次出示了“天”“门”“山”三个字的甲骨文字形,再和学生探讨三个字的字形字义,学生对“天门山”有了直观的感受,再引出动词“望”的甲骨文字形,使学生感受到远看的含义。这种以追溯古诗中主要字词的造字原理导入新课的方法叫字源导入法。它的好处是在便于学生对古诗产生感性的认识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字的兴趣,适合关键字是以按象形、会意或指事的规则构造的古诗教学,如《采莲曲》中的“采”字、《竹石》中的“竹”字等等。
此外,还有故事导入法、朗读导入法、视频导入法等等。在执教古诗课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做一位出色的向导。从导入开始,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感受古诗字词中的形象,融入古诗的意境,使学生受到思想的启迪和艺术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