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宇宙真相(124):无限的概念不是数
(2020-12-08 17:02:54)
标签:
历史时尚文化教育 |
作者:宇宙邪灵
摘要:数学作为一个逻辑推理、论证,必须按科学标准:①每个概念必须定义;②每个定义必须合逻辑(请证明你的定义合逻辑,或用逻辑去定义);③每个定义有专属符号表示(推理、论证只认可符号)④不与前人、古人的正确定义冲突(合符前三项的为正确定义);⑤所有定义的联系组成一篇手稿,必须用逻辑来组成;⑥所有论证、反驳只能拿现有的合逻辑定义,不能引入新概念来(新概念:没做出合逻辑定义的概念)。
按照科学六条标准,所有合逻辑的理论都不会冲突,不会出现悖论,数学(科学)逻辑是自洽的。
人类的数学三大危机,其根源就是出现逻辑漏洞,出现逻辑漏洞的原因是人类引入了“矛盾的概念”。人类有意或无意的引入了“矛盾的概念”,是因为概念没做出合逻辑定义。
微积分引起的悖论,是人类没找出逻辑漏洞根源。
仅凭几句ε-δ语言修饰就化解了悖论,这是对数学逻辑的侮辱。
数学中,数概念、有限概念、无限概念的定义必须用上六条标准。以定义为条件证明了任意无限概念不是数。
人类的数学三大危机的原因就是一个:不知道数是什么;把非数当成数进数数学逻辑中。
证明了无限概念不是数,由此解决了由无限引起的所有悖论。
关键词:有限;无限;数;¬数
1 定义:
数没定义出来时,所有数学理论还没诞生。
所以不能用数学理论去定义数,也不能用数学理论来反驳我对数的定义。
只能用逻辑去定义数。
问题:数是有限元素?还是无限元素?还是又有有限也有无限?
所以有必要先定义有限、无限。
1.1 有限(有穷)概念(元素)定义:从你标识(选取)的第一个元素a开始,再按顺序排列你标取的各个元素,一直标识到你愿意、你能够停止在一个元素p。
解释:只讨论a到p,则p是a到p的最后一个元素。
有限(有穷)的定义的符号:a...p。
【注意:你从a开始再到了p,不管你中间经过了多少元素,哪怕是天文数,你到了p,得a到p中间的元素为有限个。你是依次经过了中间才到了p,你能到达的所有元素都是有限。得 a到p之间为有限个元素,既a到p为有限。当你拿掉最后一个p,又有倒数第二个元素q变为新的a...q,因为你是依次各个元素经过q才到p。】
所以,任意一个有限元素k可以满足a...p延拓:a...pk,
同样逻辑,a...p可以延拓:a...p=
1.2 无限(无穷)概念(元素)定义:从第一个元素a开始,你设定程序:元素依次单列排列,不能结束,没有你愿意终止的元素(没有最后一个元素)。
简述:从第一个元素a,元素依次排列,没有最后一个元素
无限(无穷)的定义的符号:a...
【注意:有限符号a...p中的省略号为有限个数,你拿掉p,又有倒数第二个变为新数列的最后一个,a...p中的省略号属于写得完因为繁而省略。无限符号a...属于没最后一个元素、属于写不完用省略,无限符号a...不能在最后补上任意一个符号k,无限符号a...不允许:无限符号a...k。因为无限概念定义不允许有最后一个元素,也就不允许有最后一个元素的“位置”。任意一个有限元素k,无限符号a...不允许满足为:a...k】
得到:上面有限、无限概领的定义是用逻辑来定义。
在合逻辑定义有限、无限时,不能用实有限、潜无限来反驳。
因为先有有限、无限,用有限、无限才能定义出实有限、潜无限。在定义有限、无限时,实有限、潜无限概念不存在。
数概念属于一个原始概念,不会与前人正确定义相冲突。
1.3
数概念(数元素)定义:能从最后扩展(延拓)的元素。
数的符号:η。
得,非数的符号:¬η。
1.4 非数概念(非数元素)定义:元素η和任意一个元素β不能满足: ηβ。既η是非数。
非数概念(数元素)定义:不能能从最后扩展(延拓)的元素。
这几个符号“=,<,>”我不对它们定义,仅仅视为任意符中的三个符号。你们想怎样定义它们就由你们了。
解释:如果y能满:y=,y就是数元素。
因为:{y=}⇒{y=a+b,y=y,y=p}。
同样逻辑,如果y能满:y<,y就是数元素,
因为:{y<}⇒{y<a+b,y<y+1}。
解释 非数概念(非数元素)定义:k为任意一个元素:∀k
不允许:¬η=∀k;不允许:¬η>∀k;不允许:¬η<∀k;也就不允许:¬η=¬η。
所以,非数p,就不能允许假设:p=x。就不能允许令:p=x。
记住:p是¬η。不允许有这样的表述:p=¬η。因为¬η不能满足: ¬η=。
不允许:¬η=¬η,你找出¬η 吗?¬η就是:(不能进入“=”的元素)。
逻辑上自洽,就不允许(不能进入“=”)满足:(不能进入“=”)=(不能进入“=”)。
我后面证明、找到:“无限(无穷)概念”就是 ¬η。
2 逻辑证明:
2.1 定理:无限概念(无限元素)不是数。
证明:
取任意一个有限元素k:∀k,
由有限的定义,显然K能扩展为Kβ,也能扩展为 K=,K<,K>。
由数定义证得 有限元素为数。
取任意一个无限元素(1):∀a...
由无限概念(无限元素)定义得:无限概念没最后一个元素
任意一个元素k,由(1)得不允许:∀a...k,
由由(1)得不允许:∀a...β,
由(1)得,不允许:∀a...=,不允许:∀a...>,不允许:∀a...<,
证明了无限元素只能独自存在,不能与任何元素进行延拓关系。
证明了任意无限元素是“非数:∀a...∈¬η。
同样逻辑,由(1)必然得到:不允许:∀a...k{=,<,>}。
得到(1)是“非数”: ∀a...∈¬η。
证毕!
=========== 上面证明了主题定理。
下面是附言:
上定理延拓意义:无限元素
不允许 0.333...满足 0.333...=
也就不允许:0.333...=0.333...
就不允许:0.333...=a,因为:0.333...∈¬η
就是不允许:0.333...=1/3。【由1/3定义得1/3是一个三进制数,几何作图得到:1/3=(0.1)3】
同理,不允许:(n→∞)lim 0.333...3=
也就不允许:(n→∞)lim 0.333...3=1/3
允许有限元素 0.333...3满足(n→充分大) 0.333...3≈1/3。
不允许 1+2+3+4+5+...满足: 1+2+3+4+5+...=x
也就不会有: 1+2+3+4+5+...=-1/12。
根号2问题:根号2属有限无素:腰长为1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
数是有限元素(有限概念),根号2就是一个数,一个不能用阿拉伯符号表示的数。
使用了合逻辑定义了的有限、无限、数之后,收敛(convergence)和发散(divergence)概念在数学中没特定意义。收敛(convergence)和发散(divergence)概念在数学中属无意义的装饰词。
2.2
证明:
集合的定义:a(n)满足{a(n)}
取任意一个无限元素:∀a...
由“2.1 定理”得:无限元素:∀a...
不能满足:∀a...},
所以不能满足{∀a...},
由集合定义得:无限概念(无限元素)不能能集合。
证毕!
2.3 定理:黎曼猜想(Riemann Hypothesis)违反数学逻辑。
证明:
因为 质数(prime number)无限多个。自然数无限多个。
得:1+(1/2)s+(1/3)s+(1/4)s+(1/5)s+... 无限多个。
不能满足:1+(1/2)s+(1/3)s+(1/4)s+(1/5)s+... =ζ(s)
所以:黎曼ξ函数反数学逻辑。
也就是无限个质数的黎曼ξ函数是个伪概念。
证毕!
延拓意义:符合数学逻辑的有限个质数的ξ函数。
取一个充分大的偶数m,
得到(1)式:(1/1)s+(1/2)s+(1/3)s+(1/4)s+(1/5)s+...+(1/m)s =ζ(s) ,成立。
其中m不能无穷大,m只能充分大。
在(1)式中,质素个数为有限个。
就算证明了(1)式,也只能找到有限个质数的分布图,
当我们的计算机找到现有的最大质数p,也只能找到2到p有限个质数的分布图。
黎曼猜想(Riemann Hypothesis)与费马大定理有本质的不同。
2.4 定理:x数轴上(点0)到(点1)之间可标识的的实数个数为有限个。
证明:
在x数轴上取线段:(点0)到(点1)。
上面必须是由(点0)到(点1):才有第一个元素0,和此次的最后一个元素1。
没有最后一个元素1,就不是:(点0)到(点1)。
没有第一个元素0,就不是:(点0)到(点1)。
第一步:在(点0)到(点1)之间`取a1,
得:{0,a1,1}∈[0,1]∈a...p
第二步:在(点0)到(点1)之间`取a1,a2,a3,...,an.
得:{0,a1,a2,a3,...,an,1}∈[0,1]∈a...p
第三步:在(点0)到(点1)之间`取a1,a2,a3,...,an,a(n+1).
得:{0,a1,a2,a3,...,an,a(n+1),1}∈[0,1]∈a...p
取有限程序(A):0,a1,a2,a3,...,an,a(n+1),1
增加再多的元素,也是有限。
有限没规定多少,你想取多少都可以,你可取k之后再取k+1,还是有限,有限定义只规定有最后一个元素。没突破所有的“最后一个元素”都属有限概念。
假如从0开始无限程序(B):0,a1,a2,a3,...
你可以从0开始无限程序:0,a1,a2,a3,...
由无限定义得(B)没最后一个元素,得:(B)没最后一个元素1,
得(B)不能满足:0,1。
得:(A)与(B)是两个不同的程序排列;(A)与(B)是两个不同的标准路径。
得:{(B)∉(A)}⇒{(无限)∉(有限)},
证毕!
延拓意义:
一、证明了科学定理:有限域(群)只能由有限个元素构成。
此定理证明了物理数学逻辑:物体只能由“最小粒子m1”组成。
证明了物质不灭定理:m≠0;
也证明了不能无中生有定理:0≠m;
证明了质量能量不能相互转换定理:m≠∑V(m),∑V(m)≠m。
证明了核爆实验中 质量缺口(质量减少)的原因:核爆实验把原材料粉碎为微小粒子,其中就有“类中微子”体积小速度穿出了实验室墙逃出了。
此定理证明了:有限≠无限。
二、康托的对角线法违反数学逻辑。
在角线法中他把0.333...当作数进行数学推导。
康托的对角线法,隐藏了:“第一个假设:无限元素是数”。
第二个假设:0到1之间的实数有限。
在推导过程中得到这矛盾,这个矛盾出自第一个假设。
所以康托的对角线法, 并没有证明0到1之间的实数为无限个。
三、龟兔赛跑。
龟走的是数学逻辑路径:0,a1,a2,...,an,1。
兔走的是人为设定的非数学路径:0,a1,a2,...
得到:0,a1,a2,...∉{0,a1,a2,...,an,1}
龟兔走的不属同一条路径:人类错觉的认为兔还是走龟逻辑路径,
龟兔赛跑悖论是人类概念错误引起的。
3 结论:
微积分做为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数学工具,方便简化了计算过程。
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允许有误差值,可以取:0.99998=1。
微积分的有限迫近过程也是存在误差值,是现实、实验中允许的。
随着微分趋于0,误差值就变小。
唯有一个机会没误差值:微分极限为0。
微积求圆面积:当圆面积等于0时,圆面积=πr2。
也就是:0=圆面积=πr2。既是:r=0。
当 r>0时,圆面积≈πr2。
我不反对微积分,因为微积分属于应用数学,现实应用允许有微小数值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