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太阳系》教学设计(仙源中心学校:李康)
(2014-12-22 09:27:58)分类: 中学物理 |
《太阳系》教学设计
仙源中心学校:李康
科学教育理论指导:
本课围绕太阳系家族成员的组成展开研究,按照查资料,看视频分析其重点熟悉太阳系的主要成员及通过数据分析配以简洁活动,来认识太阳系的庞大。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梳理:
教学内容:
本课是粤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浩瀚的宇宙第11课太阳系第一课时。
教学方法梳理:
通过数据分析并配以简洁的活动,矫正许多科普读物中太阳系示意图给学生留下的错觉。在建构模型之初,学生关注的也往往只是行星大小的问题,这是由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所决定的。教师在和学生一起建模的过程中,要适时适度为学生搭建成功体验的阶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判断和推理,以思维的主动、深入的参与,达到科学概念的正确建构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学情分析:
太阳系是由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等天体组成。对于学生来说,可能不大清楚或一知半解。他们对太阳系有关情况,乃至宇宙的有关情况,都非常感兴趣,都想了解、想知道。这节课就是通过各种相关资料的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比较深入地认识和了解太阳系,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初步了解八大行星的主要特点。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了解太阳系是由恒星、行星、小行星、彗星等不同天体组成的;
知道太阳八大行星的名称、排列顺序,以它们的大小有直观的印象。
能力培养目标:
能根据相关信息制作简易的科学模型——太阳家族模型;
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能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问题作假设性解释;
能用适当的方式交流信息、展示研究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
教学重点:
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教学难点:
借助对图表的分析,完成模型的制作
教学准备:图画纸、卡纸、剪刀、彩笔、圆规、课件材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一猜这是什么?出示两幅图片。(一幅是三年级上册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拍摄的图片、一幅是太空中的小行星)
2、缩小图片猜出两幅图片真实面貌,并想一想我们是怎么观察到的。
3、谈话:同学们,我们跟着这个小行星一起到浩瀚的宇宙去旅行。首先看到嫦娥三号着陆器与“玉兔号”巡视器,猜猜这是哪里,是哪个星球的卫星,这个星球是属于哪个星系?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这些图片,让学生了解观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而借助一些科学仪器设备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进行观察,初步体验自然界中存在着不同空间尺度之间的相似性现象。并感受到太空的浩瀚和神秘,瞬间激发学生探索太空的热情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二、初步了解太阳系:
学习提示:除了地球外,还有哪些天体在围绕太阳运动?这些天体有什么特点?它们在在排列上是怎样的?小行星、彗星和流星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自己课前寻找的资料,自己绘制简单图找出太阳系各天体的排列规律。既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并以画图形式呈现学生的前概念,有利于形成认知冲突,为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奠定基础。
3、观看关于太阳系的教学视频。
4、小组内成员讨论修改小组所画的太阳系。
5、全班交流评价:根据视频资料评价一下哪个小组画得更科学。
6、归纳: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由八大行星、矮行星、卫星和小行星、彗星、流星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八大行星从近到远排列的顺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设计意图】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一起观看视频、资料,重新修正太阳系的画法,有效形成太阳系的概念形成。
引申问题:以前,人们认为太阳系有九大行星,为什么现在只有八大行星呢?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了解为什么由“九大行星”变成现在的“八大行星”的说法,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人类对太空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对太空的认识是不断的深入与发展的。
三、初建模拟太阳系:
1、活动:借助提供的数据,用纸片做出这八个行星的模型。
仔细观察表格内的数据,思考:怎样做八大行星的模型?需要考虑什么问题?
提示:前提:地球直径:
12756千米
太阳直径:1392400千米,计算太阳直径缩小后为(1392400÷12756)×1≈109厘米算出了各大行星的直径大小分别为:
行星 |
水星 |
金星 |
火星 |
木星 |
土星 |
天王星 |
海王星 |
直径 |
0.38cm |
0.95cm |
0.53cm |
11.2cm |
9.45cm |
4 cm |
3.9cm |
2、小组根据讨论结果,合作完成八个行星的模型制作,并在桌面上摆出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位置。
3、小组交流观察:看看建造的模型还有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虽然,学生可以通过查资料、看视频了解太阳系中主要的八大行星和太阳相比,最显著的不同就是外形大小的差异。但并很难给学生带来强烈的直观感受。此活动,目的是要学生通过实验来体会,太阳系中各行星的大小和它们的排列顺序。
四、再建太阳系模拟:
1、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缩小了12亿倍多,那么它们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也应缩小多少倍?(出示水星距离太阳缩小12亿倍多的数据:约中4547米)
2、把黑板当成太阳,请学生猜想水星距离太阳的距离,体会到按这个比例缩小数据是无法在教室内建构太阳系模型的。操场上?
3、已经把八大行星按比例缩成这么小了,想想它的真实距离和大小,你有什么要说的?
【设计意图】基于学生的前概念,以数据为基准,通过建模,修正学生的前概念。学生通过找、摆、看后,在进一步的交流中体会到了自己所见的太阳系示意图是根本不按比例制作的,同时理觖为了把所有的行星画在同一张纸上,这种“骗术”也是必不可少的,太阳系中行星的渺小,行星间的距离不均等。
五、拓展活动:
室外活动探究:九名学生代表这 9个星体,发给每个人一张纸条,到操场开展这项活动。
师:这些同学站的位置代表了轨道之间的距离。让九名学生举着手中的纸条,全班同学思考下列问题:哪些行星的轨道离得比较近?哪些行星距离得很远?这些行星离太阳的距离是均匀的吗?
【设计意图】既是知识的延伸,又是激发学生探索星空奥秘的继续。这样,可以把学生探索星空的积极性推向高潮,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探索星空奥秘的无穷乐趣。)
1、关注学生概念形成过程:从了解学生已知的太阳周围的天体有哪些开始,到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查找资料看视频汇报相关信息,分析八颗行星的数据,了解其大小、远近等特征,认识太阳系组成,最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这个空间。这个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发展,学生最终形成了太阳系的概念。
2、科学实验是学生认识自然规律、建构科学概念的重要手段。当学生不能直接将实验手段作用于所研究的现象或对象时,就必须采取模拟的方法进行。如何科学有效地指导学生处理数据,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建立太阳系模型,使学生在建模过程中逐渐清晰地认识到:八大行星在太阳系的空间分布不是均匀的,八大行星的大小差异很大,及在太阳系中八大行星是十分渺小等,从而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
教学评价设计:
1、及时评价,激励学生学习热情,学生初步建模拟太阳系遇到困难时鼓励学生寻找解决方法。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
2、重视学生“动手做”,并及时总结评价。再建太阳系模拟时,我讲清要求及注意事项,然后让学生亲自去观察、测量,来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最后汇报并给予适当的总结和评价,重点评价的是小学生对生太阳系最基本的概念和技能的理解过程和应用情况,而不是检查学生最终记住了多少信息。
板书设计:
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矮行星
太阳系
小行星
彗星
流星
学生记录单设计:
太阳系家庭成员:
模拟太阳系图:
(此教学设计获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2014年优秀教学设计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