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师教学手记】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学科德育渗透的几点思考(仙源小学  孙桂平)

(2014-06-04 15:11:03)
标签:

教育

分类: 德育渗透专栏

近年来,全国各大城市都非常重视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相继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活动。最近区教育局也要求我们在学科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透德育,要有详细的方案及措施。我们不少人心里在想:学校有专门的品德课程和品德教材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而且语文课本中每一篇课文都富含人文教育,其他学科还有必要如此来强调德育渗透吗?

可是,只要我们有心关注学界频传的信息,就会发现当代孩子们的德育确确实实需要加强,孩子们的品德教育仅仅依靠单纯的品德课堂是远远不够的。

众所周知,“金榜题名”自古以来都是国人心目中的四大美事之一。能够金榜题名,考上各大学府的都是聪明且学习成绩非常好的孩子。他们都是家长和教师的骄傲。

但近年来,发生在这些才子才女们身上的事儿,却令人无比心疼,让人忧心忡忡。只要大家在百度搜索“大学生伤人”,眼前便会出现以下一系列案件。

1995年,清华大学朱令铊中毒事件;

1997年,北京大学发生铊盐投毒事件;

2004年,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人;

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常某,投毒杀人;

2007年,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女大学生伙同男友抢劫杀人碎尸;

2009年,吉林某校信息技术学院大四学生将其室友杀害在寝室内;

2010年,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药家鑫,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死;

2013年,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黄洋,被同宿舍室友在饮水机里投毒所害;

2013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学生拿刀刺人致死;

2013年,张家港沙洲职业工学院学生刺伤学员;

201455日,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农科系一名大二女生遭同学在水杯中投毒……

      这些大学生伤人的理由五花八门——室友为我开门迟了,杀;别人与我发生口角,杀;有人让我不顺眼,杀;更有甚者,仰慕者送我礼物送贵重了,劫杀……

在这些大学生伤人案中,中国知名学府:清华、北大、复旦,依然在列。细看大学生伤人事件的时间分布,近年来,呈现出越来越频繁的趋势。

毫无疑问,他们的成绩是优异的,他们的品德养成是缺失的;我们教书是成功的,我们的育人是亟待加强的。

有人要说,发生这些事件责任不在学校,社会有责任,孩子的家庭更有责任。

当然了,这些事件的发生固然有社会的因素,家庭的原因。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的责任不是抱怨社会,不是埋怨家庭,而是要思考:从这些事件中,我们该反思些什么?我们该为现在正坐在教室里的孩子们做些什么?

加强孩子们的德育教育,利用一切机会帮助孩子树立们正确的思想观、人生观正是我们该想的,该做的。

也有人说:品德教育是品德、政治老师的事儿,人文教育是语文教师的事儿。数学、自然等科学学科,注重的是科学知识的传授。音、体、美等艺术学科注重的是艺术技能及身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真的是这样么?如果不是这样,那该怎么做呢?

前不久在 “行知杯”课堂教学大赛中,我听了许多赛课,并有幸记录下了几段精彩的课堂实录。这些课堂实录给了我很大启发。他们让我懂得了:学科德育渗透是不分学科的,更不需要硬性灌输与空洞说教,只要教师能够发现并能充分利用课堂生成的德育渗透点,就能进行巧妙而生动的德育渗透教育。

江苏省特级教师王红梅老师执教《生命桥》一课。课堂上,这个班有一男孩思维敏捷,口齿伶俐,善于表达。在小组发言中,每每抢着发言。这一次,他又高高地举起一只手,另一只手把身边想发言的同学肩膀按着,准备抢着发言。王老师对他说:“如果你答对了,我给你小组加2分,如果你身边的同学答对了,我给你们组加4分。”一听这话,那男孩迅速把身边的同学拉站了起来。这位同学被拉起来,一紧张,表达起来结结巴巴,讲到后面还卡住了。那男孩着急了,小声在发言同学的耳边提醒着。王老师听那位同学表达完后,表扬这一小组,说:“你们不仅懂得把机会让给别人,还能协助同学完成任务,体现了很好的团队精神,我给你们小组加6分。”……

一个小小细节的处理,学生们谦让、协作、得到了肯定,团队精神得到了鼓励。

浙江省特级教师、名校长,林良富老师执教一堂数学课 《小学数学总复习——数学思考》。出示了一道练习题后,林老师先请了几位学生上黑板解题,然后逐一请学生阐述自己的解题思路。第三个学生被请上台前,他站起来说:“老师,我能先把题目改过来,然后再讲么?”当这学生改好,讲完后。林老师竖起大拇指对大家说:“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并有勇气当众改正,这位同学了不起!”……

一句话的事儿。“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并勇于当众改正”这种良好的行为品质得到了教师的肯定与鼓励。

我十分佩服两位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机智。他们让我明白了:原来学科德育渗透就这么简单,他不受教材内容的限制,他随着课堂自然生成。只要老师抓准时机,巧妙利用每一个“渗透点”,堂堂课,都能成为精彩生动的“育人”课。

在第二天的赛课观摩时,我穿插于语文、数学两个不同的赛场当中,扑捉到了更多的精彩片段。

洛阳市洛龙区第三实验小学杨琳琳老师,执教《莲叶青青》一课时,课堂随机生成了这样一串串课堂激励用语。

“多一份试试的勇气,你就多一次成长的机会。”

“能发现错误,说明你善于学习。”

“敢于承认错误,说明你有勇气。”

“乐于助人的,都是善良的人。”……

合肥润安公学毛羽老师,执教三年级《平均数》时,出示了这样一道判断题“水塘平均水深110厘米。我身高145厘米。我下水游泳不会有危险。我的想法对吗?”当学生答题并说出理由后,毛老师适时告诉孩子“我们要珍爱生命,谨防溺水”并随机提醒了孩子夏天游泳的一些注意事项。

北京芳草地国际学校宋琳老师执教了一堂一年级的数学课《解决问题》。宋老师的课堂语言让我倍感亲切。

“请坐,孩子。”

“宝贝儿,请把你的纸递给我。”

“没有多余的纸给你了,宝贝儿,不好意思!” ……

“孩子”“宝贝儿”这样的称呼充满了宋老师的课堂。宋老师称呼孩子时,自然流畅,毫不做作。从这些称呼中,我们能真切感受到宋老师内心对学生那浓浓的爱。

“请坐”“请”“不好意思”……伴随着这些礼貌用语自然运用,宋老师在给孩子上数学课的同时,也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礼仪示范课。

宋老师的课上,还有这样一个细节。当老师解题,讲到一种错误的解法时,不少同学突然把手都指向某一位孩子。宋老师见了,立马说:“咱们只关注事儿,不关注人。”并重复了一遍。

     “咱们只关注事儿,不关注人。”说的多好,多及时呀!这句话不仅很好的保护了写错题的孩子的自尊,同时告诉了孩子待人处事正确的方式方法。 

     几位老师通过各自的课堂教学过程,向我们生动展示了如何找准课堂德育渗透点,适时、适当地进行德育渗透,做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融合。

《教育学》主编罗正华说,在教学中“学生可以从教室教学态度中收到思想品德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作风、教学情感以及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自觉不自觉地对学生起着教育作用。”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如果我们所有的教师都能把孩子们的德育记在心中,落实在教学行动中,教书不忘育人,孩子们的明天定会越来越美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