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历史优质课评比观后感(黄山三中 陈 庆)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中学政史 |
历史优质课评比观后感
黄山三中
前不久,本人有幸观摩了区级、市级的历史优质课评比的活动,欣赏了各位选手的精彩表演。回顾这十几节课,确实有不少收获,现将一些体会与各位同仁探讨、分享。
一、特色的语言表述,令课堂生辉
教师的语言因其工作的特殊性,它对一节课的效果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教师的语言应该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更应注意语言的引导性。
纵观赛场,参赛教师的语言各有特色。耿城中学曹远忠老师上课的音调并不是非常高,但微带笑容的脸庞、期待的眼神、和蔼的语气及循循善诱的言语,给学生一种轻松氛围,学生乐于参与。整堂课过渡自然,语言到位,给人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黄山二中的陈碧柳老师课堂语言自然、大方,注重学生反馈,及时评价,整堂课显得很流畅。休宁的汪雄强老师的课堂尽管有个人表演太多,学生思考、师生交流的太少的不足,但他的语言是所有参赛教师中最有激情的,加上丰富的体态语言,真可谓有声有色。
二、精心的板书设计,让学生易记
自从多媒体涌入课堂教学以来,板书还需不需要?什么时候写?板书写点什么呢?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多媒体尽管能轻松的把教学内容清晰地描绘出来,但板书在教学中的作用与地位还是不可替代的。
在优质课的评比中,黄山三中叶慧芳老师的板书设计比较科学,在教学《秦王扫六合》时,板书了本课的主要知识结构,既简洁精炼,又能突出重点,板书的时机也把握的很好,乘学生阅读、做学案时或师生边叙述边书写。这样,板书的内容和时间都能做到恰到好处。黄山二中的陈碧柳老师在教学《新文化运动》内容时,对板书做了精心设计,背景用“新旧冲突”、兴起用“新意盎然”、内容用“除旧布新”、影响用“万象更新”。四个词组,四个“新”,浓缩了每部分的核心内容,自然贴切,而且很有新意,给听课老师留下深刻印象。
三、准确的学情分析,使课堂生效
学情的分析与一堂课效果好坏有很大关系。在分析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心理特征。赛前,与叶慧芳老师探讨 “秦的疆域”的教学,是否让学生画疆域示意图的问题时,考虑到七年级学生可能对“示意图”的理解不够,错误的以为画示意图就是画地图,所以在设计方案时决定先由老师说明画示意图的方法,再让学生板演。后来的事实证明我们的课前分析是正确的,所以操作起来比较简单、实用。在教学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与文字时,考虑到学生缺少生活的经验,对本部分的内容缺少感触,于是在上课时采用了漫画加简单课本剧的形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认识到度量衡、文字不统一给经济、文化交流造成极大不便。正因为充分考虑了学情,教学中才取得事半功倍的实效。
作为优质课评比这样的活动,学情的分析除分析学生年龄特点,知识储备外,还应考虑所上班级的上课进度。祁门的洪德平老师在上九年级《人类迈进电气时代》时,引入的内燃机的结构图,以及讨论“汽车的大量使用给人类带来哪些变化?”,比较适合九年级的学生学情,但这节课在选课时没有考虑黄山二中九年级上课进度,在《“蒸汽时代”的到来》一课没有上的情况下,去讲解电气时代,必然会造成知识的断层,从而影响上课的效果。
四、突破了重难点,使人茅塞顿开
重难点的突破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两次活动中,不少授课老师充分挖掘教材,创设情境,化难为易。如甘棠中学朱建权老师在上《洋务运动》一课时,为引出洋务运动的内容,采用了视频、图片、文字帮助学生得出当时中国的“弱”、“穷”、“少”。从而探讨出要改变现状就必须“自强”、“求富”、“培养人才”、“兴办新式学堂”的洋务运动的内容,从引出内容到得出结果一气呵成,很好地解决了重点知识的传授。黄山二中陈碧柳老师在处理新文化的内容时,学生最难理解的是新、旧道德的冲突,陈老师引用了鲁迅先生的《祝福》的文章,阅读完后问:“到底是谁杀了祥林嫂?”,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点。黄山三中叶慧芳老师在讲解“洋务运动为什么没有成功?”,很有创意的用新苗嫁接在枯树桩的比喻,并把此创意用动画的形式表现(一根枯树桩上写有“封建制度”,新枝上写有“洋务运动”),使七年级学生本难以理解的内容,一下豁然开朗。
http://s9/middle/6aa85ad8g93f776148c48&690
这是什么新鲜玩意?
http://s16/middle/6aa85ad8g93f77867f2ff&690
赶紧记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