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集《营造全家福》(序)

李洪臣,1937年7月生。姥爷赵可是清末举人,家门口树旗杆的两个石头墩子,门村街的老人都见过。李洪臣一生事业和文学上的建树一方面得益于水土,所谓地灵人杰,一方面源于姥娘门的慧根。
1953年7月,李洪臣田庄镇东郭完小毕业后,考入蓼兰中学(初中),培养起对文学的兴趣。1956年,考入平度一中高中部。高二时,处女作短篇小说《请假》发表于《前哨》(《山东文学》前身)1958年第一期。因崇拜高尔基、鲁迅,起笔名“高鲁”。
1961年曲阜师范学院毕业,分在山东省华侨中学教语文。写出短篇小说《大明和铁柱》,发表于《山东文学》1964年第六期,用笔名“李童”。因为当时刘绍棠很有名,被称为“神童作家”,用此笔名,寓意“李姓的神童作家”。稿费74元,近乎当年两个月的工资。领导知道后,不但不予鼓励,反而批评他。他感到委屈:“这是我星期天写的。”“星期天也不准写,应休息好,教好学!”领导口气不容置辩。
1965年,山东省作协副主席曲延坤带着省文联的介绍信到学校找他,学校领导毫不容情:“班空十分钟也不准见,他两节课连排,必需上下来。”一连上完两节课后,他才听说此事,曲主席已经走了。
从此,他恋恋不舍地收起自己的作家梦,全心专注于教学。
1985年任平度四中副校长,主持工作。在全县率先施行教导主任包级制,班级、教师量化考核制,效果特好,其论文上了《青岛教育学院院报》。五年里,学校高考上线人数在同类学校中,四年居第一,一年数第二。省电视台、县电视台均作过报道。
1997年退休之后,卸去工作的重轭,生活变得轻松,闲暇之余,有时到楼下,和好友聊天;有时闭门独思,回忆过去。灵感飘忽而至,文思频频敲门。沉寂三十余年的未竟之梦重新浮上心头。《老刘喜秋香》《买自行车》《高手护驾》《妈发高烧》《抢寡妇》《爱的摄像头》《迎接恩师》《新潮遗嘱》等等小说陆续写出并发表。老伴不懂写作,白天唠唠叨叨不住声,只好早晨四点起床写到六点,再烧水下面条。2011年,已届古稀之年的他学会打电脑,一指禅,建立博客,参与网上交流。谈到写作的源泉与动力,李老称:“教师新村老寡妇、老光棍的增加到了旺季,他们的生活呼唤我,时时谱出新篇章。我关心他们,他们也激励我努力去写。”
据统计,在各种报刊发表短篇小说4篇,诗歌4首,小小说48篇。其中有13篇获奖,3篇入选小小说年选,3篇入选《中国当代闪小说超值经典珍藏书系》,《一元钱》发表于泰国《中华日报》2012年6月26日副刊,《老刘喜秋香》入选《小小说名作、佳作阅读与欣赏(30集)》,被福清语文教育网编入“小说阅读考试训练”,已被40多家选用。
他的作品构思精巧,善用伏笔和悬念。语言风趣、幽默,细节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文势曲折跌宕,很快吊起你的好奇心,如“高峡出平湖”,继之,一泻千里,快哉淋漓。看他的作品像听相声一样,频频忍俊不禁,吸引你一路看下去,而讲述者本人却似乎一直在平平静静地讲故事。
2011年10月20日《半岛都市报》以《七旬小小说作家追梦53载》为题,报导了他的事迹,2016年入选《中国教育界名人大词典》,受到广大网友的称许。
著名作家崔秀平为其赋诗一首:
七律·文章出彩做先锋836
笔行溢彩写冬春,
早起精雕牵远古,迟休细酿揽当今。
迷痴拜赏东西友,陶醉追读左右邻。
喜步先锋高雅上,华书悦目自然新。
【注】东西友:西方国家与东方国家朋友。
乔晓辉
中国学校史志研究会常务理事
北京大学《作文导报》社特约编辑
齐鲁英才杂志社《新平度》编辑总监
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心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