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闻杂议:一顿吃60种药

(2012-12-28 15:36:10)
标签:

蒋明

健康

药物

累积

伤害

   “一顿药要吃60多种!”协和医院老年示范病房主任、医学理学双博士刘晓红昨天哭笑不得地对记者说,“这是真事儿,确实是60多种,不是60多粒。”

  在综合门诊,老人们第一次把服药单子填齐全了,让医生都吓了一大跳。从老人们的单子来看,大多数老人都存在服药过度问题,动辄服药一二十种。专科门诊累积开药、老年综合门诊缺位、老人用药理念错误,不但导致医疗资源浪费,更让老人“治病”时“致病”,成为主要健康问题之一。

  60多种药是怎么来的?

  “这是缺乏老年综合门诊的结果。”刘晓红道出其中原委。据介绍,目前老人看病依然是传统亚专科模式,心、肝、脾、肺、眼、鼻、耳、喉……一个器官系统出现问题,就挂一个科室的号看病。

  几年来,那位老人从社区到二级、三级医院看病,看过的科室包括内分泌、神经、肠胃、心脏等十多个科室,有的门诊还同时看了中医、西医,每次看病,都能领回三五种药。此外,老人自己看电视、听广播后,又买了补钙、降压等药物。

  “专科看病,就病治病,药只能越开越多。”刘晓红说,“因为多是慢性病,老人就一直坚持吃药,结果出现了一顿吃60种药的结果。”

  过度治疗反伤身

  记者发现,许多老人都存在用药过度问题,服用的药物动辄十多种。

  家住西直门的高先生说,老父亲一天至少吃十几种药,瓶瓶罐罐100多个——活络喜、康乐、清肺养阴丸、红景天、三七粉、血塞通一应俱全,还喝袋装冲剂、拜糖平。早上听的是广播上的医药节目,电视看的是医药课堂,看的书是市面买的养生书,买了30多本,有时候孩子一回家就让孩子也吃药。

  刘晓红告诉记者,她在美国曾对一家医院的老年病人进行调研,三分之一的人都存在用药过度问题,“用药过度”是导致住院病人死亡率的第三大原因。

  “是药三分毒,好多药物服用多了也会引起其他疾病。”刘晓红说,“例如老人一感冒就用抗生素,抗生素过度会腹泻,又需要服用肠益生菌;降压药吃多了,晚上就该吃安定片,安定片吃多了,又会引起嗜睡、低血压、记忆力下降……”

 

 

    过度地服药是对现行医药体系的高度信任,这种信任来源于本世纪初抗生素对细菌性传染疾病的神奇疗效,这种神奇的疗效也奠定了西医的霸主地位。如今乱用药物在现实的生活中已经非常普遍了

 

 

    西医把人体割裂开来,根据人体症状出现的部位不同划分出不同的医学分科。各个分科又根据相应的症状去使用相对应的药物去消灭症状。现在全世界登记在册的疾病种类有20余万种,每种疾病去找到相对应的特效药难度简直比登天还难,但是现在医药的思想就是去追求这种不可能。所以现在的慢性病人要跑几个科室,拿各个科室开出的药来吃,累计起来60多种也就不奇怪了!

 

 

    一种药物的副作用往往需要另一种药物去抑制,这另一种去抑制的药物产生的副作用又要其他药物去抑制,最后会形成非常有害的恶性循环,但是患者本身并没有去理解到,还可能会去感谢医生,觉得医生专业,可以开出这么多种药物,简直是神医!

 

    对于现在的慢性病人来说,一旦用上药物,基本上就是终身与药物相伴了,而且药物的种类也会越来越多,量也会越来越大,这正是现行医疗体系最愿意看到的情况,药厂开心,医院效益也好了,医生的药品提成也高了,大家都皆大欢喜。唯有患者不仅支出了高额的医疗费用,而且不能获得健康,只能被控制症状,还被美其名曰地叫做带病生存。这是个庞大的利益链条,面之广,牢固程度之高让人难以想象!

 

   所有的化学药物对于身体来说都是毒物,都是身体要花大力气去排出的物质,所以重要的排毒,解毒器官肝脏和肾脏所承受的压力会很大,长期地服药都会伤害到肝脏和肾脏,这也就是很多说明书上都提到的: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不过很遗憾大部分的患者都没有去重视,因为这种伤害不是剧烈的,不会立竿见影地起到伤害作用,但是长期的累积伤害会产生滴水石穿的效果。

 

 

   希望朋友们能够在使用药物之前真正地去了解药物的作用原理,了解它的副作用,了解药物到底是消除了病因还是消除了症状,到底是能恢复健康呢还是控制着症状而带病生存着,这一点非常重要!盲目地信任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自己的健康一定要把握在自己的手上,这才是健康的根本原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