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个被人误解的历史(必读)

(2010-09-13 09:35:28)
标签:

邴原

楚国

空穴来风

明日黄花

梁惠王

分类: 杂文

十个被人误解的历史

一、七月流火

火:星名,即心宿二,每年夏历五月间黄昏时心宿在中天,六月以后,就渐渐偏西。时暑热开始减退,故称“流火”。指夏去秋来,寒天将至。

常误用为形容天气热。容易望文生义。

二、摇钱树

关于摇钱树的来历,一般认为出自《三国志·魏志》所引《邴原别传》的一则故事,一个叫邴原的人,在路上拾得一串钱,由于找不到失主,他就把钱挂在一棵大树上。随后路过此地的人,见到大树上有钱,以为是神树,于是纷纷把自己的钱也挂在树上,以祈求来日获得更多的钱,从此人们就形成了摇钱树的习俗。从上述记载可知,人们最初不是从树上摇钱、取钱,而是往树上挂钱。挂钱的原因,是人们认为树系神树。由于邴原拾钱挂在树枝上,引起众人仿效,竟成“淫祀”,人们“敛其钱以为社供”。

传说中的一种宝树,摇摇它就会落下金钱来。北京旧俗中有岁末做“摇钱树”祈年的习俗。

三、目无全牛

战国时期道家代表庄周讲一个故事:有个厨师替梁惠王宰牛,他的宰牛技术十分娴熟,刀子在牛骨缝里灵活地移动,没有一点障碍,而且很有节奏。梁惠王看呆了,一个劲夸他技术高超。厨师说他解牛已经19年了,对牛的结构完全了解。

易误解为眼睛看到的全是支离破碎的东西。实际上是形容技艺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误作缺乏整体观念。

四、差强人意

这个成语在报刊中的失误率较高,常被人理解为“不能使人满意”。其实“差强人意”语出《后汉书》的《吴汉传》:诸将见战阵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态。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帝时遣人观大司马何为,还言方修战攻之具,乃叹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它的原意为还算能振奋人的意志,现表示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差:稍微;强:振奋。例句误把“差”理解为否定副词“不”。

五、炙手可热

本语意指手摸上去感到热得烫人。比喻权势大,气焰盛,(多指权贵气势盛)使人不敢接近。含贬义。媒体扩大其使用范围,形容一切“吃香”的事物,完全背离其本义。但这是语言发展的规律,须客观评判。

六、感同身受

原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感谢),现多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过一样。也泛指给别人带来麻烦,自己也能亲身感受到。

往往误用为“如同自身感受到的一样”,没有注意到本成语的“感”(感激义)。

七、空穴来风

成语“空穴来风”常见,但是,用者十有九错,意思多用反了!不信吗?打开报纸看看,特别是报道明星八卦新闻的娱乐版,一说到毫无根据的事时,“空穴来风”便随之出现了。很多人将此语理解成无根据、无凭证、编造臆测的同义语,因为写者认为,成语说得明白,一个洞穴凭空怎可来风呀?甚至有些辞典也做了类似的错误注释,台湾有本厚厚的《每日一辞》中明确说道:“比喻事情凭空发生之意。”

这类解释同原成语恰恰相反,“空穴来风”的准确含意是事出有因的意思呢!成语来源于战国时期楚国人宋玉的《风赋》有“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句子。此语是宋玉引用他的老师屈原的话:因为枳树(枳)弯曲(句),树枝上常招引鸟儿筑巢;由于有空的洞穴,才引来了风呢。白居易诗中准确使用过此语:“朽株难免蠹,空穴易来风。”说腐朽的树木难免招来虫子蛀咬,空的洞穴容易引来风吹。按此解释,“空穴”和“来风”是一因一果,若做比喻,应比做说法有根据、有来由。

所以,以“空穴来风”比喻不存在和没影儿的事,是不够妥当的;若比喻事出有因,确有来头,则比较恰当。若怕用错,可将“空穴来风”同“未必无因”连用。例如,“说她对丈夫不忠,大概不是乱讲。空穴来风,未必无因,丈夫不在时她浓妆艳抹迎客送客,不是迹象?”

八、明日黄花

“明日黄花”的出处是苏轼的《九日次韵王巩》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黄花”是指菊花。此诗写于重阳节,在古代,重阳节是赏菊的日子,过了重阳节菊花就渐渐衰败了,所以人们就用“明日黄花”来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虽然这是一句成语,它的喻义已经固定,但用起来总让人觉得别扭。“明日”本是表示未来态的词语,却用来形容过时之物,颇有些于理不合。此词在苏东坡的诗句里显得入情入理,但一旦脱离了这首诗的语境,单独拿出来使用,就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也不知是宋代的哪个书呆子或老夫子断章取义用起来的。不知此词出处的人,看到用此词来比喻过时的东西,自然认为“明日”是“昨日”的笔误,就自作主张将此词改为“昨日黄花”。“昨日”代表过去,黄花又是时令花卉,在大多数人看来,显然“昨日黄花”比“明日黄花”更准确,由此,导致了“昨日黄花”日渐流行,逐渐压倒了“明日黄花”。

九、不起

△一家人坐上海船,途中遇到七、八级大风,全家都晕船,
卧床不起。

“不起”这个古代词语,不能从字面上理解因为晕船或得病不能下床。它是指“病不能愈”,即“死”的意思。《战国策·秦 策一》:“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说的是秦孝公病重将死,想把王位传给商鞅而商鞅却不肯接受的事。 “死”是个人们忌讳的字眼,为此而用“不起”来替代,于是“不起”便成了“死”的一种委婉的说法。例如,王西彦《第二家邻居》:“这给母亲的打击太大了,因此忧郁成病,终至不起。”

十、曾几何时

宋·赵彦端介庵词·新荷叶》词:“回首分携,光风冉冉菲菲。曾几何时,故山疑梦还非。”

宋·王安石《祭盛侍郎文》:“补官扬州,公得谢归。曾几何时,讣者来门。”

曾:文言副词,有‘乃’的意味,曾经;几何:若干、多少;时:时间。才过了没多少时间。指没过多久。

常误用为:“曾经”“不知何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