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染技法的创新
(2010-08-13 14:22:00)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育感悟 |
“纸质蜡染”对蜡染艺术的新挑战
“蜡染”由来真是很久远了,它的起源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秦、汉时期,甚至更早。从唐代开始在贵州等地民间广为流传,一直为人们所喜爱。近几年来更具发展之势,聪明的设计师以蜡染作为设计元素融入到时装中,既不失传统有很现代,使人们重新找到了返璞归真、贴近自然的感觉,为21世纪又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我对“蜡染”的迷恋也是由来已久的,在大学时代更是到了狂热的地步。记得有一次到邻居王奶奶家做客时偶然发现那作为椅子垫的布面原来是一块真正的民间蜡染布!眼睛突然亮起来,欣喜若狂,迫不及待的向奶奶讨要,奶奶告诉我“这块布都有30多年了,曾经是是女儿的背面,你要是喜欢就拿去……”我如获至宝地拿回家里,拆洗干净、熨烫平整,好好的收藏起来。这块真蜡染好像是上天赐给我的宝贝,着实让我高兴了好一阵子!
时光荏苒,十几年过去了。回想起那件往事,觉得有些傻气和好笑,可是痴迷民间艺术却一直伴随着我,对蜡染的兴趣却有增无减。十几年的痴情和在艺术实践的经历,使我对它有了更深一层的思考:作为受过正规的绘画与装饰基本功训练,受过中西绘画与艺术的双重熏陶,有过绘画与工艺美术创作的双重实践的我,在知识结构上与传统工匠及民间艺人有着许多不同。我想,在今后我的蜡染创作是不可能、也不应该重复传统已有的面貌的。蜡染艺术不单是装点人们的生活,而且也可以进入绘画的殿堂,我要向蜡染艺术提出新的挑战!
现代绘画常常不是某一单纯画种的表现,艺术界限的突破,混合材料的运用,这都启发了我对蜡染创作的新设想,在我看来怎么画才过瘾呢?只有与别人不同才过瘾!画出自己的见解、自己的学识、自己的兴趣、自己的偏爱、自己的心灵那才过瘾呢!
传统的蜡染技艺有许多工艺制作带来的限制,它主要是以棉布作为原材料,为了更适用于教学,我要用纸代替布。经过反反复复的尝试,终于把繁杂的制作工艺程序进行简化,把绘画的手法与工艺手段柔和起来,交叉运用,交替运用,追求二维空间的平面效果,这平面的处理目的是给蜡纹的表现留有充分的余地。“蜡纹”是此绘画的表现语言和装饰语言,要充分体现“蜡纹”的肌理美,这是与一般纯绘画不同的,这就是它强烈的装饰性,但又有别于纯装饰作用的蜡染花布,它是独幅的,完整的纯观赏性的作品,我便把它称之为“纸质蜡染”。当这些艺术新品种拿给同行和学生们观看时,都觉得很是新颖,在这里我把其创作程序和技巧写在下面,作为一并的答复,也为更好的与同道者切磋交流。
一
材料:
1.
犷与细腻不同的效果,作者可以按不同的画面要求与爱好自由选择。
2.
想要“蜡纹”大而硬时胶水可以稠一些,如果想要斑驳的肌理效果可以把胶水加以稀释。
3.
4.
工具:
1.
2.
二
1.
气呵成,少用橡皮擦改。橡皮擦改的次数过多,会使纸张的表面起毛不利于后面的操作,更主要的是直接影响画面效果。或者将事先准备好的画稿拷贝在正式的画纸上。
2.
中国画中的“墨”以胶水作墨,用毛笔蘸胶水,好似国画运笔,笔的方向不同,速度不同,再加上胶水的浓与稀、厚与薄的变化,这样就出现了许许多多不同的虚实效果和笔触趣味,但它又不同于水墨画。国画是在黑色里做文章,墨分焦、浓、重、淡、清,这里可是在白色里做文章,找层次和趣味。封胶水这个步骤可是个关键。如果是追求图案的平面效果平涂可以,如果用笔全平涂只求封死,不问笔意那么就画死了,会缺乏笔意和画味,作为绘画就颇感不足。这也是比较难掌握的一步,因为封胶当时看不出效果,效果全在心中,等用水脱胶后才能显出,那时一般也难于弥补了。
3.
学问的,根据对画面的不同的设想,就要有不同的揉法,也可以采用挤压、折叠等方法产生纹路。
①向心揉:两手把整张纸拿起来向中心揉,将来出现满画面的斑驳效果。
②中心抓起向外折叠、挤压:就会出现有如一张荷叶形脉络式的纹理,呈放
射状。
③自由式不同方向的局部折叠:会出现不同角度的纹理。
4.
颜色的深浅来调节用色的多少以及用力的程度。
5.
的部位,这样此部分的颜色连同胶水一起被冲掉,而油画色不会为水所动,纹路的深与浅、虚与实的趣味全部显现出来了,从而产生强烈对比效果的画幅。
6.
描绘的笔味和事后产生的纹理有些是意在笔先,而有些是意外的效果和情趣。这些正是在运用胶水画画的过程中,由于薄后的不均匀,而少许颜色渗入防染的部分,使画面产生大小不同的斑点、纹路,这些斑纹都是人工难以描绘的自然斑纹,具有其它画法所不能代替的独特效果。
7.
“纸质蜡染”是一种装饰性绘画,表现了绘画与装饰的双重效果,它不仅
综合了具象美,抽象美,肌理美的多种趣味,而且打破了画种之间的界线,是混合材料运用的艺术产物,它是艺术百花园中培植出来的一朵小小的新花,祝愿它越开越美丽,越开越茂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