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毁灭式的教育(上)

(2023-04-18 08:40:01)
标签:

家庭

宗教

考分

信仰

分类: 我的人生观


               毁灭式的教育(上)

                              张工


  毁灭性教育模式历来就有,它通常指父母教育孩子采用了一些错误的方式。对孩子的教育往往是被父母放在第一位的,这将直接决定他或她未来将成为什么样的人。要知道谁都想培养出优秀的孩子,显然教育方式很重要,一旦父母自以为是,误用了一些毁灭性教育模式,其结果不仅是父母的心血付之东流,对孩子来说,恐怕将是今后一辈子的痛。不过,我们今天要谈的,并不是作为个体家庭内部的教育问题,而是涉及到一个国家层面的系统教育甚至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教育问题,它的影响显然会涉及到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结果。
  一位美国教师在中国某医学院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位男士在海边散步,注意到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昨夜的暴风雨卷上岸来的小鱼。被困的小鱼尽管近在海边,也许有几百条,甚至几千条,然而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小鱼就会干涸而死。
  这位男士突然发现海边有一个小男孩不停地从浅水洼里捡起小鱼,扔回大海。男士禁不住走过去:“孩子,这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
“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回地回答。“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
“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捡起一条鱼扔还大海。其实,这个故事恰好对应了泰戈尔老人的一句话,“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因此,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身上美好的“善根”,也就是让学生拥有“这条鱼在乎”的美丽心境。这个看来很平常的故事,联系到我们的教育,体现出的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从尊重生命开始。这里我们不妨从深层次来讲讲教育在人生中的意义。
  人类最初的教育是来自宗教。当然,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先得为宗教所正名。在人们的常识中,对宗教的解释通常认为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人的社会意识的一种形态,是关于超人间、超自然力量的一种社会意识,以及因此而对之表示信仰和崇拜的行为,是综合这种意识和行为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的社会文化体系。我们认为正确的定义应该是:“宗教就是关于生命的教育!根据宇宙观的结论,宇宙中含有丰富的生命层次,人类的物质生命只是其中之一。灵魂也是生命,这样,关于灵魂教育的意识就成为了人类先天的宗教意识。不过人类的后天知识根据物质形体生命,也创造了属于人类的宗教,人类宗教偏重于物质世界观的立场,所以说,人类社会现存的宗教,严格地说包含有二部分,同时也可以说具有灵性的和物性的二个层次的宗教。和先天信仰连接在一起的宗教致力于灵性生命的教育和提高,而物性的人类宗教其实已基本上演变为政治、政党一类的意识形态……”(选自《真实的宗教》)。
  通过这样的正名,显然,最接近本源的教育就是宗教,是首先立足于对生命的解释和教育。这是有关教育在形而上中的地位,它注定高层次的教育是人的灵魂教育,因为灵魂才是生命的本质,而非单纯的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这是教育久远而宏大的终极旨趣。同时,具体到我们的人生,每个人都有兽性的一面和天使的一面。教育者的目的是使人克服兽性而转化向天使的一面。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和技术,而是学会做人做事。否则,你拥有的知识越多,对人类,对生命的危害越大。
  那么,应该如何让教育面向天使的一面呢?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唤醒人的道德本能和抓后天的道德教育、道德学习。因为天使就是做人的道德体现。具体讲就是对人的尊重,对宇宙的敬畏,最基本的就是尊重生命的存在,知晓生命的不可重复性。人不应无端地剥夺生命,即使是非常低级的生命。当一个人对低级的生物或动物毫无怜爱之情时,你能指望他尊重高级的生命吗?反之,当一个人充满了对小草、小鱼生命的关怀时,对于高级的生命、对于人的生命,他能不尊重吗?古人说:“哀莫大于心死。”一个对外部世界冷漠无情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人;一个由许多对生活、对生命无动于衷的人组成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作为教育者,也许有许多具体的工作要做,有许多具体的课业要抓,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人文情怀,其中最基础、最根本、最重要的一点乃是唤醒学生尊重生命的良知。上面说的这一些,看起来和考试的分数没有关系,和教育的起跑线也没有关系,却是十分重要的核心问题,尤其还要强调从小就抓起。
  我们强调抓早期教育,却十分反感专注于考分的起跑线教育。在这方面做的比较理想的有德国,有人评价德国教育故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在于:不要过早过度开发儿童智力。德国宪法禁止学前的知识灌输,避免将孩子大脑变成硬盘,留给孩子大脑更多的想象空间。孩子在小学前“唯一任务”就是快乐成长。但是这快乐成长并非完全没有教育,它包括有培养品德、塑造人格、养成习惯、认识社会、建立关系、许多幼童将 “善良教育”作为第一课,引导孩子热爱小动物,等等,中心就是建立做人的道德观念。德国教育的结果又是如何呢?众所周知,8200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诺贝尔奖,真正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023.4.18日

                  http://blog.sina.com.cn/ztg12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