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师说》文言知识梳理
(2017-08-04 09:55:13)
标签:
转载 |
《师说》文言知识梳理
1.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2.词类活用
吾师道也──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或师焉──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名词作动词,低于。
吾从而师之──“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而耻学于师──“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位卑则足羞──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耻辱,以……为羞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小学而大遗──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形容词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其贤不及孔子──形容词用作名词,才能
3.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
师者,所以传道受也解惑也
所以
愚人之所以为愚
所以
吾从而师之
从而
今义:连词,因此就。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 古义:一般人。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小学
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必
余嘉其能行古道
古道
4.特殊句式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翻译:老师,是(可以)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
翻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
翻译: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动句
翻译:不受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
师不必贤于弟子
翻译:老师不一定胜过学生
而耻学于师
翻译: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翻译: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翻译: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
5.文言实词
惑
所以传道受也解惑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而不从师
道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会天大雨,道不通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津津乐道
所以传道受也解惑也
传
作七十列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士大夫之族──类,名词
彼与彼年相若也──相似,动词
术业有专攻──学习,研究,动词
不拘于时──束缚,限制,动词
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许,动词
作《师说》以贻之──赠送,动词
6.文言虚词
1. 于
(1)其皆出于此乎
(2)而耻学于师
(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5)师不必贤于弟子
(6)不拘于时
2.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其皆出于此乎
(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了 语气词,啊
(5)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3. 之
(1)人非生而知之者
(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代词,他,代那个童子
(3)作师说以贻之 代词,他,代李蟠
(5)郯子之徒
(6)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7)
彼童子之师
(8)
古之学者必有师
(11)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2)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3)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14)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4. 其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4)其皆出于此乎
(5)其可怪也欤
5. 而
(1)吾从而师之
(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3)人非生而知之者
(4)惑而不从师
(5)小学而大遗
(6)则群聚而笑之
(7)
择师而教之
(8)如是而已
6. 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乎
生乎吾前──“乎”,介词,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乎”,介词,相当于“于”,表示比较,可译为“比”。
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乎”,语气词,用于疑问句末,表示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其皆出于此乎──“乎”,语气词,表示揣测语气,可译为“吧”。
嗟乎!──“乎”,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所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用来的圣人之所以为圣
而已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而”,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制阻止的语气,相当于“罢了”。
其
(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其”,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
(2)吾未见其明也──“其”,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其”,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不译。
1、师,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词,有三种情况
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作“姓”讲孔子师郯子……师襄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A、作“学习、效法”讲:
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B、作“从师求学”讲:
或师焉,或不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C、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课文中专讲)
2、之,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如: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的: 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的标志:句读之不知
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
作定语:
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
表感叹
《师说》这篇课文只有400来字,“之”共出现27次,细加辨析,就可看出其用法共有八种情况。
一、作助词,可译为“的”
例如:
1、古之学者必有师。
译为:古代的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译为: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译为: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译为:那孩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帮助他)学习书中的句读的,不是我所说的能够传授那些大道理,解决那些疑惑的老师。
二、作助词,用在句中,舒缓语气,翻译时可去掉
例如:
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为: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古文观止全译》(安徽教育出版社)下册第683页对该句的“之”注为:“用在主语和谓语中间,化句子形式为主谓短语。”按此说,这里的“之”是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其实这里的“所存”即为“存在的地方”,显然是名词性短语,它不能作谓语。由此看来,这里的两个“之”不是“用在主语和谓语中间,化句子形式为主谓短语”的。因此该注是不可取的。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译为: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于这种情况吧?
三、作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翻译时可去掉
例如:
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为:我是向老师学习道理,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之”用在主语“其年”和谓语“先后生于吾”之间,使原来的主谓句子变为主谓短语(即取消句子独立性),这个主谓短语作了全句的谓语动词“知”的宾语。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为:古代那种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之”用在主语“师道”和谓语“不传”之间,使原来的主谓句子变为主谓短语,这个主谓短语作了全句的主语。
3、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译为: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
“之”用在主语“人”和谓语“无惑”之间,使原来的主谓句子变为主谓短语,这个主谓短语作了全句的主语。
4、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译为:(古代那种)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可以知道了。
“之”用在主语“师道”和谓语“不复”之间,使原来的主谓句子变为主谓短语,这个主谓短语作了全句的主语。
四、作助词,用在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翻译时可去掉
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译为: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
五、作代词,代人,可译为“他”、“他们”,或根据语境灵活地译出来
例如: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译为: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两个“师之”中的“师”均为名词的意动用法,“师之”即为“以之为师”,亦即“把他当作老师”。)
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译为:(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
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译为:那孩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帮助他)学习书中的句读的,不是我所说的能够传授那些大道理,解决那些疑惑的。
第二个“之”代“童子”,即孩子。
4、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译为:士大夫这类人,一听到称弟子称老师等等的,就成群地聚在一起讥笑他。
5、问之,则曰……
译为: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
6、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为: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给他。
六、作代词,代事物,可根据语境灵活地译出来
例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译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七、作代词,复指主语,用在动词后作宾语,翻译时可去掉
例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译为: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但)不被时俗限制,向我学习。
“之”复指“六艺经传”,翻译时去掉了。
八、作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这些”
例如: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译为: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2、士大夫之族,曰弟子曰师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译为:士大夫这类人,一听到称弟子称老师等等的,就成群地聚在一起讥笑他。
“之族”中“之”译为“这”,“族”译为“一类人”,“之族”即为“这类人”。
3、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郯子这类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
译为:“之徒”中“之”译为“这”,“徒”译为“一类人”,“之徒”即为“这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