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我从事《农业科技杂志》编辑的体会
(2024-07-29 09:14:39)分类: 玉米种子 |
往事:我从事《农业科技杂志》编辑的体会
大约是1974年(代),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和蔬菜所(从外地)改为下放到北京市农科院,办公和居住地在北京林学院。我因为有家事需要照管,没有下乡从事样板田开发蹲点,被安排到院情报室(北京西郊彰化)工作。1974年和1975年我负责编辑《农业科技杂志》,一年发行4 期(后改为6期 )。
开篇我首先在北京市农科院内各专业所室有目标地组稿,修改编辑定样后交院长审阅签字,然后坐公交车送至通县印刷厂印刷,三四天后我再去校改定样,每期印3000册。约一周后派卡车运回成品《杂志》。情报室再负责分发至院内各所室、北京市和各区县农业机关,以及和全国农业科研单位进行资料交换。
要说明:在我进入大学前曾做过5年记者编辑,所以接受这项工作得心应手。我一人负责完成杂志的组稿、编辑、出版、交换工作,而且每一期还要发表一篇我亲自采写的关于北京郊区开展群众性农业科研活动有成绩村庄的文稿(署名本刊记者),如,房山的南韩继、平谷的岳各庄、许家务、大华山,顺义的杨镇等,或写个人事迹、或写作物丰收、或写先进经验,或写科技活动,作为每期的第一篇特稿,还要附上一两帧科技图片。
本人全力投入,《杂志》受到欢迊。
但也遇到稿件体例问题。有一次:作物研究所一位过先生写了一篇“水稻旱种技术研究报告”,完全是按照科学研究报告写作格式。如“前言、摘要、材料与方法、实验设计、结果与分析、问题讨论,等等”。因为负责编辑的是“杂志”,而不是“学报”,立即删去了“公式化科研报告”叙述,开门见山,只保留“水稻旱种技术”标题和旱作技术内容,并送作者征求意见。过先生大大地不满!立即去找袁平书院长,反对我删改他的文稿。袁平书院长认真看过,最后还是同意我的删改处理。还说他若不同意删改就改投它刊!
我要强调的是,我做了近两年“杂志”编辑,坚持以“杂”为方向,我自己很满意,也博得社会好评。后来我回到位于林学院的玉米研究室从事玉米(本行)高产研究,这个“杂志”没有人愿意接办,也就停刊了。
我这里强调的《农业科技杂志》是“杂志”,不是“学报”!两者要严格区分定位。这是我写此博文公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