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研人员的“级”!
(2023-06-19 09:00:46)分类: 玉米种子 |
中国农业科研人员的“级”!
大约是疫情发生前两年的2018年9月,我应邀赴南方某市参加一个“特种玉米品种论证会”。在出席会议的专家名单上,前列几位按职称顺序:赵某,博导、二级研究员;以下是,钱某,博导、副研究员;再往下是,孙某,研究员。我不解地发问:研究员怎么还分级啊?为什么副研究员钱某排在“孙某,研究员”前面啊?主人答曰:“研究员分级好多年了。博导,因其学术地位高于研究员!”哈,新知!
但这次召开的论证会是让我这个耄耋老人唱主角啊!我这个新世纪前退休的研究员怎么排名啊?会议主人自有妙招:在我的名字“佟某研究员”前面加上“资深”二字,我就成了“资深研究员”,排列仍位居所有出席专家之首。哈!别出心裁!
农业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的职称甚么时候重新再分级的啊?我虚心请教。
大约是从新世纪某年开始,农业科研单位职称评审或升级,研究员再分为一、二、三、四级。而按老规矩评定已经退休的称为四级研究员,不再改变了。新评审研究员,若在职期间有新成绩,还可再晋升为或三级、或二级、或一级研究员。农业院校的教授大概也是遵循此规。
会下有人告诉我,新世纪政府官员也都明确分级了。例如: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司长一人,以下排列是:一级巡视员、二级巡视员,三级巡视员、四级巡视员,等等。再下是处,处长一人,以下排列是:一级调研员、二级调研员、三级、四级,等等。我明白了,这就是新闻报道中常出现的,某部一级巡视员出席什么会了,某部三级巡视员发表什么讲话了!不知原诿的人还以为是“钦差大臣”呢!
无论是在行政官场或是科研究院所,每个人都明显标帜自己的“级”,大家都愿意顶戴显示“级”的帽子,以显示自己的地位和权利。
新毕业的大学生或研究生,都趋之若务要进入国家机关或科研院所;而中国种业公司即使再高薪也很难招来大学生或研究生。洞悉奥秘,见怪不怪了!
中国农业科研院所根深蒂固的“等级制度”是体制改革崎岖道路!也是中国种业发展难迈的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