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建成“种子银行”加强种子收集与保护
(2022-12-27 11:03:28)分类: 玉米种子 |
全球建成“种子银行”加强种子收集与保护
种子是种业之源,种质是种子之源。种质资源,又称品种资源、遗传资源或基因资源,是培育优质、高产、抗病虫、抗逆新品种的物质基础。随着《生物多样性公约》《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等相继实施,世界各国重视和提高种质资源的战略地位,建立特殊的“种子银行”“种子库”,加强种子的收集和保护工作。(《南方农村报》2022年11月26日)
点评:全世界已经开设了1400多家“种子银行”,既有世界银行、粮农组织与联合国资助的储藏机构,也有中国、英国等国家的大型储藏所,还有大学与研究室管理的小型储藏室。
1)中国种质资源保存能力世界第一。2021年9月,建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新的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正式试运行。新库容量种子150万份位居世界第一,可以满足50年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安全保存、鉴定挖掘和新品种培育等重大需求。保存方式从先前的低温保存,拓展到超低温保存、试管苗保存和DNA保存。新库还配备了立体库自动存取系统,实现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是目前世界上单体最大、最先进的国家级种质库。位于云南昆明北郊苍翠的密林中,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所却是野生珍稀濒危植物的“家园”,保存植物种子10601种、85046份,占我国种子植物物种总数的36%,它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设施之一。
2)俄罗斯建成世界上第一家“种子银行”。20世纪20年代,俄罗斯科学家尼科莱·瓦维洛夫率先提出建立种子银行的设想,一家研究机构专门负责保存他收集来的种子,他的足迹遍布五大洲,努力收集罕见的粮食作物品种和野生谷类的种子,并在圣彼得堡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种子银行——瓦维洛夫植物工业研究所,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种子库之一。今天,瓦维洛夫研究所收藏了超过325,000个种子样本,其中包括可能会永久丢失的农作物种子,例如 1970年代内战期间几乎被摧毁的埃塞俄比亚小麦。
3)挪威把全球种子冰封在“世界末日粮仓”。在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北极永久冻土之下,有一座冰封地窖被称为“世界末日粮仓”,存放源自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万份植物种子“备份”样本种子。斯瓦尔巴种子库由挪威政府出资建造,其运营合作伙伴还包括总部设在德国波恩的全球农作物多样化基金会和总部设在瑞典阿尔纳普的北欧基因资源中心。斯瓦尔巴群岛地处偏远极地,气温足够低,有机场等便利基础设施。即便外界温度升高,也难以穿透地窖周围厚厚的永冻土。在冷冻隔热装置失灵的情况下,永冻土也能确保地窖温度在零下4左右,并持续200年之久。2008年2月26日,斯瓦尔巴种子库正式启用。2022年春天,日本冈山大学的大麦胚质研究中心将575个植物种子样本存入了挪威“种子银行”——末日种子库。根据《斯瓦尔巴条约》这里还规定为永久非军事化地区。
4)英国2000年在基尤建成“千年种子银行”。英国皇家植物园2000年建成基尤千年种子库,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种子库之一,有750万份干燥压制的植物标本,涵盖世界植物物种的90%。基尤种子库在各地采集地方独有和有经济价值的植物种子,重点关注濒临灭绝的野生植物并开展科学研究。入库的植物种子需先接受干燥处理,使种子的湿度降到5%以下。种子放入玻璃瓶里,在零下20摄氏度的温度下保存,保存期可长达200年。基尤千年种子库从世界各地收集24.2万种野生植物的种子。科学家在中国云南西南部发现“绝迹”100多年的弥勒苣苔、云南蓝果树、喜马拉雅红豆杉、云南金钱槭等,都属于濒危野生植物种子被保存。截至2010年10月,基尤种子库已经收集了将近2.5万种植物的种子,种子数量超过16亿。
5)澳大利亚“种子银行”保存1亿粒种子。在澳大利亚悉尼市远郊的安南山地区,建设有南半球最大的“种子银行”。它隶属于悉尼皇家植物园,自2013年建成以来,累计储存超过11000个“种子包”,种子总数超过1亿粒,涉及5300多个植物种类。在全澳各地采集的种子放入密封的锡箔包,长期保存在零下20摄氏度的种子库里。该行保存有400多种濒危植物的种子,其中有10种已开始在野外恢复种植。
6)新加坡植物园研究保存热带植物种子。设在新加坡植物园的种子库2019年7月启用,专门收集本地和东南亚地区植物的种子。种子库设有种子处理室、干燥室、冷冻储存室等,最多可储存2.5万份种植物的种子,约等于东南亚地区半数植物品种。首批收集到的种子有14个品种,13个属于本地品种,1个来自马来西亚。其目标是每年采收100批种子,针对每个植物品种收集3批不同种子,每批种子约有1万粒。种子库不仅从本地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采集种子,还会与外国植物园和研究机构进行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