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应老师高效阅读训练(第六期)

(2017-06-11 01:21:36)
分类: 高效阅读



应老师高效阅读训练(第期)

 

建议完成时间:45分钟

 

题目设置说明:1~3题等同于语文试卷上的语基题,以选择题形式呈现;4~7题等同于语文试卷上的文学文本阅读,其考查要求与分值设置与中考调考保持一致;8~9题等同于作文素材积累,故无标答;第10题等同于综合性学习与口语交际,考查学生的学习探究与口语交际能力,只提供简单的评价细则或答案示例。

 

回家

 

龙应台

 

(1)三个兄弟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这回放下了所有手边的事情在清明节带妈妈回乡火车站大厅里人潮涌动就在这川流不息的滚滚红尘里妈妈突然停住了脚。

(2)她皱着眉头说:“这,是什么地方?”

(3)哥哥原来就一路牵着她的手,这时不得不停下来,说:“这是香港。我们要去搭火车。”

(4)妈妈露出惶惑的神情,说:“我不认得这里,我要回家。”

(5)身为医生的弟弟本来像个主治医师一样,背着两只手走在后面,就差身上没穿白袍,这时一大步跨上前对妈妈说:“这就是带你回家的路,没有错。快走吧,不然你回不了家了。”说话时,脸上不带表情,看不出任何情绪或情感,口气却习惯性地带着权威。三十年的职业训练使他在父亲临终的病床前都深藏不露。

(6)妈妈也不看他,眼睛盯着磨石地面,半妥协、半威胁地回答:“好,那就马上带我回家。”她开步走了。从后面看她,身躯那样瘦弱,背有点儿驼,手被两个儿子两边牵着,她的步履细碎,一小步接着一小步往前走。

(7)陪她在乡下散步的时候,看见她踩着碎步戚戚低头走路,我说:“妈,不要像老鼠一样走路,来,马路很平,我牵你的手,不会跌倒的。试试看把脚步打开,你看——”我把脚伸向前,做出笨士兵踢正步的架势,“你看,脚大大地跨出去,路是平的,不要怕。”她真的把脚大跨出去,但是没走几步,又戚戚低头走起碎步来。

(8)从她的眼睛看出去,地是凹凸不平的吗?从她的眼睛看出去,每一步都可能踏空吗?弟弟在电话里解释:“脑的萎缩,或者用药,都会造成对空间的不确定感。”

(9)散步散到太阳落到了大武山后头,粉红色的云霞霎时喷涌上天,在油画似的黄昏光彩里,我们回到她的卧房。她在卧房里四处张望,仓皇地说:“这,是什么地方?”我指着墙上一整排学士照、博士照,说:“都是你儿女的照片,那当然是你家喽。”

(10)她走近墙边,抬头看照片,从左到右一张一张看过去。半晌,回过头来看着我,眼里说不出是悲伤还是空洞。

(11)还没开灯,她就立在那白墙边,像一个黑色的影子,幽幽地说:“……不认得了。”大武山上最后一道微光,越过渺茫从窗帘的缝里射进来,刚好映出了她灰白的头发。

(12)火车开了,窗外的世界迅疾往后退,仿佛有人没打招呼就按下了电影胶卷“快速倒带”键,不知是快速倒往过去还是快速转向未来,只见它一幕一幕从眼前飞快逝去。

(13)因为是晚班车,大半旅者一坐下就仰头假寐,陷入沉静,让火车往前行驶的轰隆巨响决定了一切。妈妈手抓着前座的椅背,颤巍巍地站了起来。她看看前方,一纵列座位伸向模糊的远处。她转过身来看往后方,列车的门紧紧关着,看不见门后头的深浅。她看向车厢两侧窗外,布帘都已拉上,只有动荡不安的光,忽明忽灭、时强时弱,随着火车奔驰的速度像闪电一样射进来。她紧紧抓着椅背,维持身体的平衡,然后,她开始往前走。我紧跟着亦步亦趋,一只手搭着她的肩膀,防她跌倒,却见她用力地拨开我的手,转身说:“你放我走,我要回家,天黑了我要回家!”她的眼里蓄满了泪光,声音凄恻。

(14)我把她抱进怀里,把她的头按在我胸口,紧紧地拥抱她,也许我身体的暖度可以让她稍稍安心。我在她耳边说:“这班火车就是要带你回家的,只是还没到,马上就要到家了,真的。”

(15)弟弟踱了过来,我们默默对望。是的,我们都知道了:妈妈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政编码、邮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在那段时光的笼罩里,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闹,厨房里正传来煎鱼的滋滋香气,丈夫正从她身后捂着她的双眼要她猜是谁,门外有人高喊“限时专送,拿印章来”……

(16)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一】遣词

 

1、读第(5)段中划线句子,依次填入括号中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身为医生的弟弟   像个主治医师一样,背着两只手走在后面,   身上没穿白袍,这时一大步跨上前对妈妈说:“这就是带你回家的路,没有错。快走吧,不然你回不了家了。”说话时,脸上   表情,看不出任何情绪或情感,口气却习惯性地带着   

A.本来  就差  不带  权威     B.本来  就差  没有  威权

    C.原来  不过  不带  权威     D.原来  不过  没有  威权 

 

【二】用句

 

2、读第(1)段中划线句子,立足句意表达,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组是(  

A.三个兄弟,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这回放下了所有手边的事情,在清明节带妈妈回乡。火车站大厅里,人潮涌动就在这川流不息的滚滚红尘里,妈妈突然停住了脚。

B.三个兄弟,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这回放下了所有手边的事情,在清明节带妈妈回乡。火车站大厅里,人潮涌动就在这川流不息的滚滚红尘里,妈妈突然停住了脚。

C.三个兄弟,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这回放下了所有手边的事情,在清明节带妈妈回乡。火车站大厅里,人潮涌动。就在这川流不息的滚滚红尘里,妈妈突然停住了脚。

D.三个兄弟,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这回放下了所有手边的事情,在清明节带妈妈回乡火车站大厅里,人潮涌动。就在这川流不息的滚滚红尘里,妈妈突然停住了脚。

 

3、读第(13)段中划线语段,其中一句被刻意修改成了病句,这一句是(  

  A)因为是晚班车,大半旅者一坐下就仰头假寐,陷入沉静,让火车往前行驶的轰隆巨响决定了一切。B妈妈手抓着前座的椅背,颤巍巍地站了起来。C她看看前方,一纵列座位伸向模糊的远处。D她转过身来看往后方,列车的门紧紧关着,看不见门后头。

 

【三】精读

 

4、文章题为“回家”,但儿女们带妈妈所回的“家”与妈妈想要回的“家”并非同一内涵。请简要概括“家”在文中的不同含义。6分)

5、文中写“我”陪妈妈在乡下散步一事有何作用?请从情节安排与主旨烘托两方面进行具体分析。(6分)

6、文章最后一段说妈妈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妈妈无法找到“回程车”的原因有哪些?(4分)

7、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中心内容和主要思想情感。(6分)

 

【四】积累

 

8、 本文叙写了自己与母亲之间的一件动人的事,你与母亲之间是否也有过一些动人的经历与往事呢?请简要叙述一例。

9、作家龙应台十分擅长以独特视角书写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往事。请从你读过的龙应台的相关文章里举出一例,说说她的立意或选材独特在哪里?

 

【五】交际

 

10、许多人认为,最快乐的人生往往深藏在过往的某段时光里。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A注意结合语境进行选择。前两空所在句子具有递进关系;“不带”更能体现行为的主动性;“威权”指的是政治上的专制统治,不符合语境。

2、C。注意句意层次的梳理。

3、D。成分残缺,在句末加上“的深浅”。

4、(1)乡下的家;(2)香港的家;(3)妈妈记忆中的一段时光。

5、(1)交代妈妈的病情,用以解释妈妈的一系列反常行为。

   2)暗示读者,即使路平了,妈妈走路的方式还停留在过往的时光里,与文末内容保持一致。

6、1)因脑萎缩而失忆。2时光无法倒回。

7、1)文章叙写了儿女们带着失忆的母亲清明节回乡一事

   2)表达了作者对妈妈永远无法回到她心中的“家”的遗憾与同情

8、等同于作文素材积累,是以阅读文章为出发点积累素材。

9、同上。

10、(示例1)我赞同这一观点。因为过往的岁月,尤其是一个人年幼年轻时的岁月,往往是最单纯的岁月。因为单纯,所以没有太多压力,人的内心轻松而愉悦。

    (示例2)我不赞同这一观点。过往的岁月往往在时间的作用下,被无意间美化了。那种快乐往往是一种虚假的快乐,并不是一种真实的人生感受。



应老师高效阅读训练(第期)

 

建议完成时间:45分钟

 

题目设置说明:1~3题等同于语文试卷上的语基题,以选择题形式呈现;4~7题等同于语文试卷上的文学文本阅读,其考查要求与分值设置与中考调考保持一致;8~9题等同于作文素材积累,故无标答;第10题等同于综合性学习与口语交际,考查学生的学习探究与口语交际能力,只提供简单的评价细则或答案示例。

 

年年依旧的菜园

 

迟子建

 

  1)外祖母家有一片菜园春天一到最先种上的是菠菜生菜和白菜之后种香菜水萝卜和土豆再之后种那些爬蔓的植物豆角倭瓜黄瓜等。当然,如果弄到茄子秧、柿子秧、辣椒秧,它们也一定会被恰到好处地栽种在园子里,那时候菜园中的蔬菜品种可就丰富多了。时间一到,菜园里黄瓜顶花带刺,或翠绿细长或粗壮脆嫩,鲜亮得让人垂涎欲滴;一嘟噜一嘟噜的豆角从叶片的缝隙间垂挂下来,白里带紫的豆角花默默地绽放肥硕的茄子挤满秧枝,紫嘟嘟的像脸蛋似的彰显笑容;壮实、疯长的倭瓜秧爬满了整个栅栏,形成了一道绿色的墙,黄色的喇叭形花朵正芬芳吐蕊呢好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致。

2)太阳刚下山了,菜园中还   着阳光留下的余温,待到月亮升起的时候,菜园完全是另外的   了。分不清哪里是花,哪里是菜,只是见月光像泉水一样   下来,把那些开花的不开花的植物全都   一层银光。这时候蜜蜂和蝴蝶都不见了,只是听得见水边青蛙的叫声,像是在歌颂月夜下菜园的美景。而当天色微明、菜园种的植物沾染了浓重的露水、太阳忽然跃出山顶将露珠照散的时候,农人们也就下田干活了。

  3)如果看厌了菜园的景致,当然还可以走出园子外面到自留地去。自留地的面积可要比菜园大多了,它大多种苞谷和麦子。我喜欢啃青苞谷吃,那滋味甜丝丝的,感觉是在吃糖,可又比糖的味道柔和多了。而我喜欢麦子并不喜欢它的果实,我喜欢麦芒,那些像胡茬子一样的麦芒可以用来挠痒痒。

  4)外祖母对外祖父说:“你去给园子锄锄草。”我便跟着外祖父到园子中锄草。外祖父对外祖母说:“你去园子里给我弄点葱来蘸酱。”我便跟着外祖母到园子中拔葱。

  5)我常常在帮助外祖父锄草的时候将苗也锄了下来,我也往往在帮外祖母拔葱的时候将葱根断在土里。我总是帮倒忙,但外祖父和外祖母从不责备我,我是太爱菜园了。

   6)外祖父和外祖母都是农民。农民是土地真正的主人。我扯着外祖父的手时感觉那手是粗糙而荒凉的,我扯着外祖母的手时感觉那手也是粗糙而荒凉的。外祖父摆弄那些农具的时候我便也跟着摆弄,外祖母给地施肥时我便也跟着施肥。

   7)我不喜欢谷子。外祖母就说:“谷子是粮食啊,人是靠它才活命的啊。”我就渐渐喜欢上了谷子。外祖父说:“别小看我这片菜园和自留地,它可以养活城里的几十条人命哪。”

   8)我便知道城里其实是个很贫乏的地方。

   9)外祖母告诉我,我生活的地方就是农村,我便知道农村是广大的,我也知道那些菜地和麦田都是农民的命根子。我跟着他们用双手学会了打垄、锄草、间苗、施肥和收割,所以直到如今我的手仍然缺乏女性的细腻和柔美,它们同样是粗糙而荒凉的。

   10)当我的双手远离那些农具的时候,我就很自然地用手拿起笔回忆那些让人感到朴实和亲切的消逝了的日子。回忆那菜园,菜园里的蚂蚱和蜻蜓,却无法描绘出它们翩然的姿态;回忆麦田,丰收后有稻草人屹立在麦田里的情景,却难以企及那岿然神韵。我的文字是粗糙而荒凉的。

   11)当我坐在城市的咖啡厅里听着那些饱食终日的人发着空虚的牢骚,我便会想到外祖父劳累一天后吃罢晚饭沿着菜园散步的情景。外祖父呼吸着真正的空气,所以无论在他生前或死后,他的睡眠都是安详的。如今他在他种过黄豆和玉米的土地上安息了。

   12)外祖母依然健在,她仍然用她粗糙而荒凉的手忙碌在菜园里。外祖母种的菜外祖父如今是吃不到了,就由她的儿孙来吃,而到了她的儿孙也吃不到了的时候,外祖母肯定早就不在人间了。而菜园总要有人种下去。人一代代地老去,菜园却永远不老。

   13)冬天来了。冬天来了的时候菜园就被雪覆盖了。那些好看的蚂蚱和蜻蜓不见了,那些花和碧绿的菜蔬也都死灭了。白雪覆盖着生长过茂盛植物的土地,白雪同样覆盖着为耕种这些植物而死去了的人的灵魂,那些寂寞而宽厚的依附着土地的灵魂。

 

 

【一】遣词

 

1、读第(2)段中划线句子,依次填入括号中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太阳刚下山了,菜园中还   着阳光留下的余温,待到月亮升起的时候,菜园完全是另外的   了。分不清哪里是花,哪里是菜,只是见月光像泉水一样   下来,把那些开花的不开花的植物全都   一层银光。

A.散播  情致  倾洒  镶上     B.散播  情致  倾泻  镀上

    C.散发  景致  倾泻  镀上     D.散发  景致  倾洒  镶上 

 

【二】用句

 

2、读第(1)段中划线句子,立足句意表达,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组是(  

A. 外祖母家有一片菜园——春天一到,最先种上的是菠菜、生菜和白菜,之后种香菜、水萝卜和土豆,再之后种那些爬蔓的植物——豆角、倭瓜、黄瓜等。

B. 外祖母家有一片菜园——春天一到,最先种上的是菠菜、生菜和白菜之后种香菜、水萝卜和土豆再之后种那些爬蔓的植物:豆角、倭瓜、黄瓜等。

C. 外祖母家有一片菜园。春天一到,最先种上的是菠菜、生菜和白菜,之后种香菜、水萝卜和土豆,再之后种那些爬蔓的植物:豆角、倭瓜、黄瓜等。

D. 外祖母家有一片菜园春天一到,最先种上的是菠菜、生菜和白菜,之后种香菜、水萝卜和土豆,再之后种那些爬蔓的植物:豆角、倭瓜、黄瓜等……

 

3、读第(3)段中划线语段,其中一句被刻意修改成了病句,这一句是(  

  A)如果看厌了菜园的景致,当然还可以走出园子外面到自留地去。B自留地的面积可要比菜园大多了,它大多种苞谷和麦子。C我喜欢啃青苞谷吃,那滋味甜丝丝的,感觉是在吃糖,可又比糖的味道柔和多了。D而我喜欢麦子并不喜欢它的果实,我喜欢麦芒,那些像胡茬子一样的麦芒可以用来挠痒痒。

 

【三】精读

 

4、作者在第(1)段分别描写了外祖母家菜园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5、请用直白的语言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6分)

   1)我便知道城里其实是个很贫乏的地方。

   2)人一代代地老去,菜园却永远不老

6、作者在文章第(6)段说外祖父外祖母的手是“粗糙而荒凉的”,第(10)段又说自己的文字是“粗糙而荒凉的”,请简要分析手与文字“粗糙而荒凉的”原因分别是什么?6分)

7、文章题为“年年依旧的菜园”,请结合全文分析,菜园里“年年依旧”的事物有哪些?(6分)

 

【四】积累

 

8、 作家迟子建善于从童年时期的乡村生活中提取素材进行创作。在你的童年生活中,一定也有一些记忆深刻的片段耐人寻味。请仔细回忆,简单叙述。

9、 文中的外祖父外祖母让作者认识到了农村的伟大。你一定也有过与祖辈交往的经历,他们曾带给过你怎样的启示和感悟?请简要叙述一例。

 

【五】交际

 

10、作者认为像外祖父外祖母这样的“菜园”永远不会老去。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C散播“播撒”之意,但花园无法播撒余温,只能“散发”。结合紧随其后的一句来看,作者想要展现的是具体的“景致”,而非抽象的“情致”。泉水是流泻而出的,故用“倾泻”,而不是“倾洒”。“镶上”只是沿着物品的边沿贴合其他种类的材料,而“镀上”则是将整个物品用其他材料覆盖,结合语境要求,此处用“镀上”。

2、C。注意句意层次的梳理。

3、A。搭配不当,去掉“外面”。

4、(1)品种丰富;(2)生机盎然。

5、1)无法提供让人活命的粮食。(2)不消失。

6、1)“粗糙而荒凉”:经常摆弄农具,一直扎根土地。

   2文字“粗糙而荒凉”:不再摆弄农具,远离了土地。

7、1)菜园里的栽种品种年年依旧

   2)菜园里的自然景象年年依旧

   3)菜园里的劳作情景年年依旧

8、等同于作文素材积累,是以阅读文章为出发点积累素材。

9、同上。

10、(示例1)我赞同作者的观点。因为菜园承担着为人们提供粮食的重任,即便一代代的人老去,也总会有新的人(也就是他们的后代)来种菜、来维护菜园,所以,“菜园”不会老去。

    (示例2)我不赞同作者的观点。尽管农业非常重要,但科技的迅猛发展早已使得农业生产摆脱了“菜园”模式,而粮食的获取也可以通过市场行为获得,所以,“菜园”迟早会老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