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老师高效阅读训练(第六期)
(2017-06-11 01:21:36)分类: 高效阅读 |
应老师高效阅读训练(第六期)
建议完成时间:45分钟
题目设置说明:1~3题等同于语文试卷上的语基题,以选择题形式呈现;4~7题等同于语文试卷上的文学文本阅读,其考查要求与分值设置与中考调考保持一致;8~9题等同于作文素材积累,故无标答;第10题等同于综合性学习与口语交际,考查学生的学习探究与口语交际能力,只提供简单的评价细则或答案示例。
回家
龙应台
(1)三个兄弟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这回放下了所有手边的事情在清明节带妈妈回乡火车站大厅里人潮涌动就在这川流不息的滚滚红尘里妈妈突然停住了脚。
(2)她皱着眉头说:“这,是什么地方?”
(3)哥哥原来就一路牵着她的手,这时不得不停下来,说:“这是香港。我们要去搭火车。”
(4)妈妈露出惶惑的神情,说:“我不认得这里,我要回家。”
(5)身为医生的弟弟本来像个主治医师一样,背着两只手走在后面,就差身上没穿白袍,这时一大步跨上前对妈妈说:“这就是带你回家的路,没有错。快走吧,不然你回不了家了。”说话时,脸上不带表情,看不出任何情绪或情感,口气却习惯性地带着权威。三十年的职业训练使他在父亲临终的病床前都深藏不露。
(6)妈妈也不看他,眼睛盯着磨石地面,半妥协、半威胁地回答:“好,那就马上带我回家。”她开步走了。从后面看她,身躯那样瘦弱,背有点儿驼,手被两个儿子两边牵着,她的步履细碎,一小步接着一小步往前走。
(7)陪她在乡下散步的时候,看见她踩着碎步戚戚低头走路,我说:“妈,不要像老鼠一样走路,来,马路很平,我牵你的手,不会跌倒的。试试看把脚步打开,你看——”我把脚伸向前,做出笨士兵踢正步的架势,“你看,脚大大地跨出去,路是平的,不要怕。”她真的把脚大跨出去,但是没走几步,又戚戚低头走起碎步来。
(8)从她的眼睛看出去,地是凹凸不平的吗?从她的眼睛看出去,每一步都可能踏空吗?弟弟在电话里解释:“脑的萎缩,或者用药,都会造成对空间的不确定感。”
(9)散步散到太阳落到了大武山后头,粉红色的云霞霎时喷涌上天,在油画似的黄昏光彩里,我们回到她的卧房。她在卧房里四处张望,仓皇地说:“这,是什么地方?”我指着墙上一整排学士照、博士照,说:“都是你儿女的照片,那当然是你家喽。”
(10)她走近墙边,抬头看照片,从左到右一张一张看过去。半晌,回过头来看着我,眼里说不出是悲伤还是空洞。
(11)还没开灯,她就立在那白墙边,像一个黑色的影子,幽幽地说:“……不认得了。”大武山上最后一道微光,越过渺茫从窗帘的缝里射进来,刚好映出了她灰白的头发。
(12)火车开了,窗外的世界迅疾往后退,仿佛有人没打招呼就按下了电影胶卷“快速倒带”键,不知是快速倒往过去还是快速转向未来,只见它一幕一幕从眼前飞快逝去。
(13)因为是晚班车,大半旅者一坐下就仰头假寐,陷入沉静,让火车往前行驶的轰隆巨响决定了一切。妈妈手抓着前座的椅背,颤巍巍地站了起来。她看看前方,一纵列座位伸向模糊的远处。她转过身来看往后方,列车的门紧紧关着,看不见门后头的深浅。她看向车厢两侧窗外,布帘都已拉上,只有动荡不安的光,忽明忽灭、时强时弱,随着火车奔驰的速度像闪电一样射进来。她紧紧抓着椅背,维持身体的平衡,然后,她开始往前走。我紧跟着亦步亦趋,一只手搭着她的肩膀,防她跌倒,却见她用力地拨开我的手,转身说:“你放我走,我要回家,天黑了我要回家!”她的眼里蓄满了泪光,声音凄恻。
(14)我把她抱进怀里,把她的头按在我胸口,紧紧地拥抱她,也许我身体的暖度可以让她稍稍安心。我在她耳边说:“这班火车就是要带你回家的,只是还没到,马上就要到家了,真的。”
(15)弟弟踱了过来,我们默默对望。是的,我们都知道了:妈妈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政编码、邮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在那段时光的笼罩里,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闹,厨房里正传来煎鱼的滋滋香气,丈夫正从她身后捂着她的双眼要她猜是谁,门外有人高喊“限时专送,拿印章来”……
(16)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一】遣词
1、读第(5)段中划线句子,依次填入括号中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身为医生的弟弟(
A.本来
【二】用句
2、读第(1)段中划线句子,立足句意表达,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组是(
A.三个兄弟,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这回放下了所有手边的事情,在清明节带妈妈回乡。火车站大厅里,人潮涌动;就在这川流不息的滚滚红尘里,妈妈突然停住了脚。
B.三个兄弟,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这回放下了所有手边的事情,在清明节带妈妈回乡。火车站大厅里,人潮涌动;就在这川流不息的滚滚红尘里,妈妈突然停住了脚。
C.三个兄弟,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这回放下了所有手边的事情,在清明节带妈妈回乡。火车站大厅里,人潮涌动。就在这川流不息的滚滚红尘里,妈妈突然停住了脚。
D.三个兄弟,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这回放下了所有手边的事情,在清明节带妈妈回乡,火车站大厅里,人潮涌动。就在这川流不息的滚滚红尘里,妈妈突然停住了脚。
3、读第(13)段中划线语段,其中一句被刻意修改成了病句,这一句是(
【三】精读
4、文章题为“回家”,但儿女们带妈妈所回的“家”与妈妈想要回的“家”并非同一内涵。请简要概括“家”在文中的不同含义。(6分)
5、文中写“我”陪妈妈在乡下散步一事有何作用?请从情节安排与主旨烘托两方面进行具体分析。(6分)
6、文章最后一段说妈妈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妈妈无法找到“回程车”的原因有哪些?(4分)
7、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中心内容和主要思想情感。(6分)
【四】积累
8、 本文叙写了自己与母亲之间的一件动人的事,你与母亲之间是否也有过一些动人的经历与往事呢?请简要叙述一例。
9、作家龙应台十分擅长以独特视角书写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往事。请从你读过的龙应台的相关文章里举出一例,说说她的立意或选材独特在哪里?
【五】交际
10、许多人认为,最快乐的人生往往深藏在过往的某段时光里。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A。注意结合语境进行选择。前两空所在句子具有递进关系;“不带”更能体现行为的主动性;“威权”指的是政治上的专制统治,不符合语境。
2、C。注意句意层次的梳理。
3、D。成分残缺,在句末加上“的深浅”。
4、(1)乡下的家;(2)香港的家;(3)妈妈记忆中的一段时光。
5、(1)交代妈妈的病情,用以解释妈妈的一系列反常行为。
6、(1)因脑萎缩而失忆。(2)时光无法倒回。
7、(1)文章叙写了儿女们带着失忆的母亲清明节回乡一事。
8、等同于作文素材积累,是以阅读文章为出发点积累素材。
9、同上。
10、(示例1)我赞同这一观点。因为过往的岁月,尤其是一个人年幼年轻时的岁月,往往是最单纯的岁月。因为单纯,所以没有太多压力,人的内心轻松而愉悦。
应老师高效阅读训练(第五期)
建议完成时间:45分钟
题目设置说明:1~3题等同于语文试卷上的语基题,以选择题形式呈现;4~7题等同于语文试卷上的文学文本阅读,其考查要求与分值设置与中考调考保持一致;8~9题等同于作文素材积累,故无标答;第10题等同于综合性学习与口语交际,考查学生的学习探究与口语交际能力,只提供简单的评价细则或答案示例。
年年依旧的菜园
迟子建
(2)太阳刚下山了,菜园中还(
【一】遣词
1、读第(2)段中划线句子,依次填入括号中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太阳刚下山了,菜园中还(
A.散播
【二】用句
2、读第(1)段中划线句子,立足句意表达,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组是(
A. 外祖母家有一片菜园——春天一到,最先种上的是菠菜、生菜和白菜,之后种香菜、水萝卜和土豆,再之后种那些爬蔓的植物——豆角、倭瓜、黄瓜等。
B. 外祖母家有一片菜园——春天一到,最先种上的是菠菜、生菜和白菜。之后种香菜、水萝卜和土豆。再之后种那些爬蔓的植物:豆角、倭瓜、黄瓜等。
C. 外祖母家有一片菜园。春天一到,最先种上的是菠菜、生菜和白菜,之后种香菜、水萝卜和土豆,再之后种那些爬蔓的植物:豆角、倭瓜、黄瓜等。
D. 外祖母家有一片菜园。春天一到,最先种上的是菠菜、生菜和白菜,之后种香菜、水萝卜和土豆,再之后种那些爬蔓的植物:豆角、倭瓜、黄瓜等……
3、读第(3)段中划线语段,其中一句被刻意修改成了病句,这一句是(
【三】精读
4、作者在第(1)段分别描写了外祖母家菜园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5、请用直白的语言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6分)
6、作者在文章第(6)段说外祖父外祖母的手是“粗糙而荒凉的”,第(10)段又说自己的文字是“粗糙而荒凉的”,请简要分析手与文字“粗糙而荒凉的”原因分别是什么?(6分)
7、文章题为“年年依旧的菜园”,请结合全文分析,菜园里“年年依旧”的事物有哪些?(6分)
【四】积累
8、 作家迟子建善于从童年时期的乡村生活中提取素材进行创作。在你的童年生活中,一定也有一些记忆深刻的片段耐人寻味。请仔细回忆,简单叙述。
9、 文中的外祖父外祖母让作者认识到了农村的伟大。你一定也有过与祖辈交往的经历,他们曾带给过你怎样的启示和感悟?请简要叙述一例。
【五】交际
10、作者认为像外祖父外祖母这样的“菜园”永远不会老去。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C。“散播”有“播撒”之意,但花园无法播撒余温,只能“散发”。结合紧随其后的一句来看,作者想要展现的是具体的“景致”,而非抽象的“情致”。泉水是流泻而出的,故用“倾泻”,而不是“倾洒”。“镶上”只是沿着物品的边沿贴合其他种类的材料,而“镀上”则是将整个物品用其他材料覆盖,结合语境要求,此处用“镀上”。
2、C。注意句意层次的梳理。
3、A。搭配不当,去掉“外面”。
4、(1)品种丰富;(2)生机盎然。
5、(1)无法提供让人活命的粮食。(2)不消失。
6、(1)手“粗糙而荒凉”:经常摆弄农具,一直扎根土地。
7、(1)菜园里的栽种品种年年依旧。
8、等同于作文素材积累,是以阅读文章为出发点积累素材。
9、同上。
10、(示例1)我赞同作者的观点。因为菜园承担着为人们提供粮食的重任,即便一代代的人老去,也总会有新的人(也就是他们的后代)来种菜、来维护菜园,所以,“菜园”不会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