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的教学实录与反思
(2013-01-07 20:53:39)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学设计 |
复习目的:
1.巩固所学的位置和方向及长度单位的知识,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拓展相应知识学习的空间。
2.加强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注重探索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推理能力。
3.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复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喜欢看《喜羊羊和灰太狼》吗?是啊,老师也很喜欢看,再过两天就是元旦了,羊村长打电话来,邀请咱们班的小朋友去羊村参观呢想不想去啊?(电脑演示课件)
二、复习“位置和方向”相关知识
师:村长告诉我们,羊村在小树林的北面(电脑演示课件),离我们学校很远,所以一大早我们就出发了(电脑演示课件)可是,走着走着,我们在小树林里迷路了,不知道方向了,能有什么办法吗?(让学生畅所欲言,如早晨面向太阳站立,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看树的年轮;看指南针等)
三、复习“厘米和米”相关知识
1.看书回顾。
师:快要期末考试了,羊村长正在给喜羊羊班上的小朋友复习有关“厘米和米”的知识呢小朋友们想不想加入学习啊?那我们一定要精心准备,可不能输给喜羊羊哦来,请小朋友打开数学书第48~53页,回顾一下“厘米和米”这个单元中,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可以与同桌先交流交流。
2. 汇报反馈,板书梳理。
师:同学们,咱们也不能光自己学习,还应该把自己的收获与大家分享一下。来,谁先说?(学生汇报反馈,互相补充,教师相机点拨)
生1:我们认识了线段,知道线段有两个端点,连接两点可以画一条线段。
生2:我们认识了米和厘米,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常用米作单位,1米=100厘米。
3.深化对1厘米和1米的认识。
师:1厘米有多长?你能比划一下吗?那么,你能估计这块橡皮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吗?(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测量)这支铅笔的长大约是多少厘米呢?(先估再实际测量)
师:再请小朋友看作业本上的第3题,你能估一估长方形每条边的长度吗?
师:估计得准不准呢,我们得测量一下。(学生交流测量结果)
4.练习。
师:我们在这个单元认识了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下学期我们还将认识分米和毫米,以后我们还将学到千米等长度单位。小朋友们,只要我们好好学习,就能掌握很多很多的知识下面,羊村长要出题考考小朋友了。
(1)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数学书106页第12题)。
(2)比赛画线段。
①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3)解决实际问题。
师:村长告诉我们,羊村魔法学校准备进行冬季跳绳比赛,我们给小羊们买了一根长20米的绳子,村长把它剪成几段,让小羊们练习,第一次剪了8米,第二次剪了5米,这根绳子比原来短了多少米?
师(追问):你是怎样想的?
师(小结):村长告诉我们,不仅要有一双智慧的眼睛,还要善于分析,这样才能看清事情的真相,才能战胜灰太狼啊
四、全课总结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参观了羊村。回想一下,当我们迷路时,在(
)和()的帮助下辨别了方向,找到了羊村;找到羊村后,我们根据平面图中上( )下( ),左(
)右()找到了学校;并根据第几层第几号找到了小羊们的教室;还在羊村长的带领下,一起复习了有关厘米和米的知识。小朋友们学得开心吗?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太快,我们就要离开羊村了,小朋友们有什么话要对他们说吗?
反思:
1.对教材的处理,不应是“简单再现”而应是“沟通联系”。
本节复习课,教师针对学生掌握的程度不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利用集体智慧完成知识的整理过程,先互补与启迪,接着深入挖掘、整合。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的位置关系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及“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教师设计了体育馆等几个问题来帮助学生进一步消化接受,构建知识体系,最终实现在复习中“人人获得发展,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发展”。
2.对知识的建构不应是“强硬灌输”而应是“唤醒生长”。
知识的建构,是在学生主体意识充分唤醒状态下的积极主动地建构。活动使学生深化认识1厘米和1米,接着,我又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后谈感想。这样不仅挖掘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也更好地将知识进行了疏理,促进了认知模块的建构,让旧知“生长”起来。
我们认为,知识的“沟通”是复习课的鲜明特质,知识的“生长”是复习课的目的所在。在复习课上,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把各知识点分类整理,将所学知识前后贯通、沟通起来,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窥一斑而见全豹”,复习课并不难上,我以为——无限风光在“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