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西汉两司马,著名的太史公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之一。他写的《报任安书》千百年来流传已久,一直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励志的好文章。其中,“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这段话一直深受人喜爱和推崇。
然而,问题也随之出来了。《报任安书》真是司马迁的作品吗?
按《报任安书》的说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吕览》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氏春秋》。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不韦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庄襄王即位三年,薨,太子政立为王,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秦王年少,太后时时窃私通吕不韦。不韦家僮万人。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馀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吕氏春秋》在公元前239年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夕。
吕不韦(?-公元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为秦国大臣,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滑县)人。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始皇登上王位。后来曾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后因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恐诛,乃饮鸩而死。
《史记·吕不韦列传》中记载,“秦王十年十月,免相国吕不韦。及齐人茅焦说秦王,秦王乃迎太后于雍,归复咸阳,而出文信侯就国河南。岁馀,诸侯宾客使者相望于道,请文信侯。秦王恐其为变,乃赐文信侯书曰:“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吕不韦自度稍侵,恐诛,乃饮酖而死.
由此看来,《报任安书》是否司马迁所作,大有问题。司马迁考证严谨,为世所知,当不致于犯低级错误。如《史记·吕不韦列传》中记载,吕不韦编著《吕氏春秋》当在前239年。而秦王要求他迁蜀是在前235年。吕不韦见秦王书而自尽,未去蜀地。那么,不韦迁蜀,世传《吕览》岂不是大笑话了?死人还能迁移,还能著书麽?
可见《报任安书》是不是司马迁的亲笔,尚有待考证。上古典籍均为竹简木牍所制,随意增减,后人借以抒怀,也不见得是不可能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