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军行》《使至塞上》教案

(2011-11-16 14:36:16)
标签:

教案

杂谈

分类: 中学语文北师大版八年级教案

《从军行》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2
、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3
 鉴赏同类诗歌,进一步了解诗人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的艺术技巧。
2
、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教学时间:一课时
  
过程与鉴赏
 
一、引入新课
   
二、方法指津
    1
.边塞诗
    
以擅写边塞战争、塞上风光、仕途坎坷内容而得名。始于六朝及初唐,盛于开元、天宝年间。高适、岑参成就最高,故又称高岑诗派。王之涣、王翰、王昌龄、崔颢、李颀等名列此派。边塞诗交织着英雄气概与儿女心肠,极悲凉慷慨,又有缠绵婉转之情,集中反映了盛唐时代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 
    
王昌龄诗歌既有热情讴歌将士们爱国豪情和昂扬斗志的,又有写戍边将士思乡的忧愁与痛苦的。 
    2.
盛唐边塞诗的特点: 
    
1)题材广泛: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奔放,富有崇高感。 
    3.
边塞诗的阅读:
    
1)弄清边塞诗的立意,深挖它含蓄的主旨。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既表达了对良将及早出现的渴望,也表现出对边疆和平的向往。
    
2)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如王维《使至塞上》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通过对大漠壮丽风光的描绘,抒发了对为国御敌守边,立功绝域的将士们的崇敬之情。
    
3)弄清诗中哪些地方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一是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二是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三、文本鉴赏
    1
.诗人小传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进士。曾任江宁(今江苏南京)令,晚年贬龙标(今湖南黔南西)尉,故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安史之乱后,弃官居江夏,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诗承建安风骨,风格雄浑,名重当世,尤以七绝出类拔萃,赢七绝圣手之称。后人推与李白争胜,列为神品。留下诗近200首,其中绝句约占二分之一。
    2
.诵读指导
  
1)把握节奏
 
2)读准语调
    
青海长云暗雪山,——基调豪壮
    
孤城遥望玉门关。——用悲壮语调读
    
黄沙百战穿金甲,——用坚定语调读
    
不破楼兰终不还。——用豪壮语气读
    
3)读出意境
    
第一、二句:概括描绘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环境。诗人用鸟瞰的笔法,次第展开了西北边陲的广阔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

3、赏析

诗开始两句,次第展现出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的上空,长云弥漫;浓厚的云层,使湖北面绵延千里的祁连雪山也显得隐隐约约;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塞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短短七个字,我们可以看出环境的险恶,战争的频繁,以及将士们不畏艰险、英勇战斗的英雄形象。“百战”极言战事之多;“黄沙”二字,极力突出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的艰苦激烈和将士们所做出的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们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连年战争和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这些将士们豪壮的誓言。
  这首诗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转折有致,对照鲜明,抒写出了戍边将士的豪情斗志。整首诗的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体现出王昌龄绝句的突出优点,也是盛唐边塞诗中的优秀篇章。
全诗前两句是铺垫,是烘托,是渲染;后两句是抒情,是显志,是歌赞。景中寄情,以实代虚;情中有物,以实化虚。整首诗不仅格调高昂豪迈,蕴含深邃,而且用语也十分洗炼、精道。
   4
、重难点分析 
   1.
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 
  “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
  2.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 

通过境界壮阔、环境恶劣的景物描写,衬托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4、课堂小结

5、布置作业:背诵全诗

 

 

《使至塞上》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2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
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2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简介背景
1.
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之后提问)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2.
谈谈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三、朗读。

四、课文赏析
1
、同桌互说诗意。

2、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由此导入讲解全诗。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提问(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提供的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提问(2):说说这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供的答案: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沙漠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醒目, “直”字,使景物一下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这里“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
提供参考:这是引用典故,汉朝的窦宪在燕然山打仗胜利后在石碑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3
、谈谈本文的情感变化(本环节由学生自由发挥,点拨:“抑郁到慷慨”)

五、布置作业
1
、背诵默写这首诗。
2
、收集三句以上写有关大漠的诗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