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尾泉记(散文)
标签:
文化 |
在“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这个“金瓯玉盆”的北部边沿,天台山余脉大光山脚下,汉武公路以北的亢家窝,有一眼喷涌千代万年的神泉,名称“牛尾泉”。
追溯这池神泉名字的由来,述者寥寥。偶见当地翁媪,大多讲不出由来,寻访到一老秀才,他捻须吟之“很久以前,一穷孩儿为东家牧牛,狠心东家动辄苛严责罚,孩儿愤而驱牛入渊,继之东家寻至,紧攥牛尾拉扯,牛尾脱而牛身陷,牛身填渊,尾部有水喷出,是以称牛尾泉”。听闻此语,我总觉似有牵强而心思索然。http://s3/mw690/001X0xKkgy71i5bY4w202&690
我于牛尾泉,已有四十余年交谊。寻根溯源,探究真谛,总感责任在肩;随着远离他走向大镇城郭,与它渐疏淡远;但那份四十余年的有关姐弟亲情、师生挚情又牵引我时时梦回神泉。
四十二三年前,我的二姐出嫁到亢家窝。七八岁的我到姐家玩,时常陪她到泉水边,看她洗衣洗菜、淘麦捣苕(用柳条筐装红苕在泉池水里淘捣),只是我躲在一边,不敢近前。那是七十年代中前期,钢筋水泥很不常见,泉池边拼押的石板石条,众乡人的大脚小鞋在石条上蹭磨出无数光溜溜的印痕。1978年,我考到白庙中学读书,学校就在牛尾泉北沿的台级上,每遇课间休息,同学伙总会到这泉边或洗手洗眼,或掬水入口解渴;夏天里女学生们在那水管下洗她们穿着塑料凉鞋的腿脚和花花手绢,男学生们羡慕极了;放学后已是十二三岁的我,在二姐忙碌时,帮她去泉池里干一些活计、或担挑吃水。那时的泉池,周边已有很大改观,公社大院外侧通道下的泉池,上边铺盖了水泥预制板,做了密封处理;朝南的立墙上均匀排布四根手小臂粗细的钢管,管口向外伸出20公分,满管的流水出管口,呈45度下抛物线注下,刚好可以在下边用桶或是盆缶接水。直到三四年后我考上师范学校,才没有在牛尾泉边盘桓了。
我上中学时,父亲已故去三年了,我是个苦命的孩子,可偏偏成绩不错。那时“文革”已经结束,开始重视教育,恢复了高考中考,我就肩负起了全家的希望。好几位还是民办教师身份的老师,都给了我极大地关爱和教导,他们是王鹤林、万文兴、刘志仁、刘明智,还有我的堂老俵刘明国。那时的农村娃,初中毕业考中专脱掉农皮,才是首选。所以我们毕业时,我班竟考上11名中专生,甚而有三位同学数学、理化都得全分。刘志仁和刘明智两老师也在同年考上城固师范“民师班”。这也许是牛尾泉甘冽的澧泉给我们的滋养,也或是上天赐给我们这些学子们的回报吧。
当时泉池周边布列公社大院、中学、卫生院、农械厂、供销社、信用社、拖拉机站、农技站、兽医站、敬老院等十个单位的生活用水,全部依仗这池泉水;方圆四五个大村庄上千口人畜饮水、数千亩良田灌溉也都依赖这池泉水。可以说,神奇的牛尾泉一直会牵动数千上万得到它滋养的男女村民,师长学子!
后来牛尾泉附近数度变迁,先是公社改称为乡搬迁到汉武路边的谌白家窝,继之卫生院搬离、农械厂垮台、供销社被个体小商店淹没、中学被撤并,牛尾泉边显得十分荒疏。http://s16/mw690/001X0xKkgy71i5nQgLtef&690
追溯牛尾泉的来由,探究它的前世今生,越发成为我心中的一大垒块。年前,有幸读到《赤土岭》里熊建华、沙建国先生的相关文字,知道了勉县老道寺北有牛头山,山下牛头寺侧有牛头泉;并通过张东先生《牛头寺考察记》相关资料,算是寻到了牛尾泉的祖脉。史料显示:勉县牛头寺与千佛洞位于老道寺镇叶家沟村的牛头山下,牛头寺原名“崇庆寺”。《汉中府志》载:“崇庆寺,县(褒城)西二十五里,俗称牛头寺,唐贞观间,法融禅师建。”唐宋时期,崇庆寺与沔水南梁山上的乾明寺南北呼应,皆为当时域内久负盛名的古寺名刹。后崇庆寺因山而改名为“牛头寺”;据《褒城县志》载:寺东北半里山峡中,有一块大石,状如牛头,口中流水,足资灌溉,人们叫它“牛头泉”。《褒城县志》又载:牛头泉东约八十里处有石状如牛尾,其中出水灌田。估计其水与牛头泉地下相通,故名“牛尾泉”。
年后春初,带着几许虔敬驾车邀约勉县文友二人向导,初探牛尾泉的本源牛头泉。从老道寺向北,不一会就到了叶家沟村,那时节平地里的油菜花还是集体蕴苞,偶有向阳的几朵羞赧乍妍,远处的牛头山除了半山腰处一绺一块的松树翠黛墨绿,绝大多数坡梁还是荒草簌簌,所以半山脚隐隐的寺院竟然被我们眼睛错过;直至沿便道进了山涧,才被拉矿车司机指点折返。车停牛头寺下,与一僧人同行,帮扶他推动承载粮油用品的独轮小车,进了寺院。见有殿房数间,一个小院,约两三亩,殿院齐整。在寺外寻觅,有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牌。殿前东侧有两通碑,一通为“重修崇庆禅寺记”,另一通为“重修千佛洞碑记”,未待细考。稍事休息后,得知推车者即是本寺主持,便说明来意,欣然领我们去寺北一里许的千佛洞。千佛洞独立一隅,宝洞原来露天,现已加盖宝顶,并有门户锁钥,主持打开后,引领我们进入。头顶“千佛宝洞”下是高约六七尺的穹顶型门洞,里边众佛像弧形围拱,大的有二三尺见方,小的拳头样排立,总数1078尊,大都是唐及五代时石雕,甚为珍贵。http://s11/mw690/001X0xKkgy71i5qlVrkda&690
观瞻完毕千佛洞,我们去到牛头泉探访。从千佛洞下沿了机耕路东行半里许,即到一个涧沟口。宽展处是层层梯地,栽植核桃、枇杷等果树;傍地边毛路拨草上行,一巨石挡住眼目,细看看,那石高三丈许,上大下小,果如牛头低伏;在其下寻找,见到青砖修砌的不到一平米方池,有水清亮,盈盈满泉,只是不见泉涌的水纹。在石下、在池边,蹲立良久,选了合适角度照了几帧照片,带着大失所望的黯然,又装进总算面唔神泉本源的欣喜折身回返。http://s9/mw690/001X0xKkgy71i5taEU818&690
近日,十年前复迁故址的牛尾泉小学,因布置校园文化,我有幸翻阅校史,始知牛尾泉小学历史已近百年之久。再去瞻顾神泉,虽人们饮水灌溉早已抛却了泉水,它的周边人迹疏离,可是泉水依旧无我流淌。无尘清冽,晴雨旱涝水位恒定,炎暑隆冬温凉如饴;掬捧入口,吞饮方酣,对比已近干涸的牛头泉,它却依然喷涌不息,真乃一方神泉也!http://s10/mw690/001X0xKkgy71i5wbSINb9&690
慨叹久之,离泉登台,挥就此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