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记事本(2022.5.18)奋战中考26天

分类: 今天记事本 |
五月草木欣然,生命繁盛,浪漫的时节,美好的相聚,智慧的碰撞。5月18日,七中育才教育集团的校区领导、德育干部和班主任们齐聚水井坊校区进行德育工作的深度交流,围绕育才长期践行的“双色德育”课程,共享校区德育成果,共同见证生命精彩,共铸“育大器天下之人才”的共同理想。
双减之下,七中育才水井坊的德育工作又有何新举措?面向时代与未来的需求,学校应该培养怎样的人才?水井坊校区保持本心,将日常良好习惯的养成坚持到底。李佳蓓老师带着她初一三班的孩子们展示了一堂生动有趣的班会课——《以有形之整理,聚无形之精神》。小整理中有大智慧,课堂将“分类”和“取舍”意识贯彻其中,以别样的方式呈现了“干净整洁善整理”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这不仅体现了水井坊校区在德育之路上的继承与发展,还有育才人对全新德育理念的思考与探索,赓续了七中育才共探育人之路的良好传统。
育才少年展风采,运动场里竞风流。不大的操场无法阻挡“热爱运动常锻炼”的育才学子昂扬振奋的精彩青春。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一直以来都是育才关注的重点,每日的课间操自然也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环。从常规到个性,从单一到多彩,育才人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场地条件,将一千多名孩子整齐有序地组织到一起。全员参与地投入到课间操和环形跑的锻炼中来。科学合理的布局,激昂奋进的背景音乐,高亢嘹亮的口号都让我们充分感受到育才少年们昂扬向上的精气神!许多老师也被这种氛围所感染,主动加入到锻炼中来。我运动,我快乐,快乐的课间运动是学校操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育才的“十大好习惯”培养了一代代优秀学子,对常规和细节的重视也一直延续到今天。在水井坊校区的常规建设中,不论班级文化建设,还是学校的整体培养。都旨在让学生于平凡的细节中,铸就卓越风范。使每一个好习惯内化于心,外现于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自主发展,真正让生命的底色饱满丰盈,生命的亮色绚丽多彩。在年级建设上学生自主管理是亮色。年级各班遴选出最优秀的学生干部,既能榜样示范,又能坚守准则,敢于揪住问题不放。学生干部肩上那一抹靓丽的蓝色跳跃在早读、午自习、午休、课间休息,和日常重要的管理节点。学生榜样亮出来,自主管理动起来,班级就能聚起来,年级就会“卷”起来,
课后,水井坊校区叶德元副校长同与会的领导和老师们分享了水井坊校区聚焦《习惯为先,自主发展》的德育思考和实践。叶校长认为,“双减”背景下,我们更应该抓好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自主发展。
如何才能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叶校长明确提出了水井坊校区的三个思考和路径:
第一,张弛有度,自主管理是学生的事。我们为学生创造更大的平台,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发出声音;我们整合大课间锻炼、开发劳动系列课程、特色服务学习课程、周末“五进”课程……以系列“双色”德育课程助力学生自主管理,实现自主发展。第二,指导有方,自主管理是我们的事。自主管理并不是完全放手交给学生,我们大力培养学生干部,开设“领导力培训”系列课程,开阔学生干部眼界,提升学生干部管理能力;我们利用节假日等关键节点对“劳动服务”等内容进行细致的培训和精准的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提升劳动能力。第三,整合有道,自主管理是大家的事。我们充分发挥学校、社区、家庭甚至警察的合力,共筑安全最美上学路、开展居家自习、丰富周末生活……
水井坊校区臧玲常务副校长对今天的德育交流活动进行了总结。她带着大家再次明晰了校区德育工作的思路——遵循教育规律,回归教育本真,重视习惯养成和常规强化,培养学生终生受益的素养。同时臧校长提出了“越来越务实、越来越扎实、越来越厚实”的“三实”工作要求,通过对基础工作的深度研究和实践来促进校区的高质量发展、高品质建设。
最后,集团吴明平总校长给集团所有德育人进行了工作指导。吴校长肯定了水井坊校区开展的习惯养成教育,强调了自主管理能力培养的意义,明确了加强整合在工作中的重要性。回顾育才历史,展望教育之路,吴校长勉励大家要智慧而务实地工作,强化育才德育的硬实力,让每一名学子在育才遇见最美的风景。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关于德育的思考、交流与碰撞在每一个与会德育人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育人是教育的初心,是每一个教育者最光荣的使命、最重大的责任。七中育才教育集团立足各个校区的特色,将“双色德育”奏出个性旋律,共同谱写出新时代的育人新篇章。立德树人,以德育联动,育才人共育大器之才,坚守创新,回应时代召唤,育才人共创生命精彩!
今天还有一件大事:
每年的5.18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国际博协对此次主题做出的解读中其中一个就是教育的力量。作为无可比拟的发现之地,博物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过去,并让学生敞开心胸接受新思想。成都七中育才学校博物馆课程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步入5.0时代,收到各界好评,本次博物馆日学校通过与成都博物馆的深度馆校合作,发掘博物馆的五育融合点,促进学生更为而全面的发展。
历史组的庞哲远老师带领七年级9班的同学们在二楼展厅上了《一画一世界——探寻汉代画像砖的价值》这节课,本课教学围绕“劳动创造了历史”这一大概念立意,课堂教学从“遇见·画像砖的自我介绍”“看见·会动的天府画像砖”“洞见·我是小小历史学家”三个环节,逐层探寻汉代画像砖的“艺术价值”“史学价值”“精神价值”。在同学们大胆猜测的描述中勾画历史想象的图景,又在老师循序科学引导下同学们小心求证历史的原景图。在学生小组合作、深入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有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拍下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并且投屏到两边的平板上,尝试去描述画像砖,更让学生了解并运用了“二重证据法”,达到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学科核心素养。本节课博采成都博物馆、四川博物院、天府农耕文化博物馆、新都县文物保管所等画像砖展现蜀地汉韵,在对这些画像砖艺术内涵、史学价值、精神源流的探讨中生动描绘了天府文化源远流长的根脉,水到渠成地把课堂的家国情怀倾注在劳动者角色的深情关照中,生动诠释了“劳动人民是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五育融合的深度学习在博物馆中真实发生!
艺术组的代涛、王重旺、王源源、胡倩老师带领同学们在成都博物馆以画像砖为主题开展了一节与文物深度对话的探索实践课《汉砖蜀韵》。首先通过探索画像砖的制作方式,分析画像砖的画面内容和表现形式,总结出画像砖高度凝炼、动态夸张的艺术特点。随后同学们把所看、所学、所悟结合到创新实践中,创造性地将画像砖中的形象,通过DIY橡皮图章,制作并完成了一件件结合"画像砖"元素和其艺术特点紧密相关的作品。并把这些作品拓印在空白的产品上。在分享环节中,我们看到一张张信封、一把把纸扇、纸伞、一件件体恤……在世界博物馆日的当天,同学们与文物对话,探究画像砖的艺术特点和价值,运用自己的美术创作能力将文物结合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传承文物中的力量。
今天廖小茜老师带领育才的学生走进成都博物馆,通过一件件精美绝伦的文物串连起古蜀历史发展的脉络,从地理的角度探究古蜀先民的衣食住行。廖老师首先带着学生在二楼九天开出一成都展馆中边讲解边提问,通过一系列层层递进的问题串,引导学生边欣赏文物边探究文物背后呈现的地理知识。让孩子们近距离的聆听文物的声音。最后,廖老师从“民聚古蜀、传承古蜀、钟灵古蜀”三个板块,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文物的相关知识,推测古蜀人衣食住行的情况,并试图解释古蜀人衣食住行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而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并再次感悟成都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古蜀人特有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
博物馆的力量——磅礴而至,细微及里,既有辽阔的视野,也关怀每一个个体。博物馆的力量,并不仅在5月18日的今天,它持续且长久,推动着七中育才的老师与学子们,不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