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的“教材观”(8分钟发言)

分类: 班主任心得 |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成都七中育才学校的叶德元老师,很高兴受西华师范大学陈倩老师的邀请,通过这种特殊的形式和大家交流。
统编版教材使用以来,老是听到有很多老师说:现在的教材太难了,现在的教材内容太多了,现在的教材不好教。其实每一次教材的改变,我们都会发出这样的声音,一方面确实因为改变给我们带来了一些不适应,但同时也反映出来我们习惯了“围着教材转”的固有思维。
1、
“对比研究”是历史研究中一种非常常用且有效的方法,所以我们历史老师特别喜欢对比。每次新的版本出来,我们都会花很多时间去做非常细致的新旧版本对比,甚至每一次修订我们对一个标点,一个词语都不放过。这样的严谨当时是非常值得提倡的,也证明了我们的历史教材在不断的进步与完善。但是这些改变就会让我们惊呼“天呀,教材又变了”。激进的点甚至会说“年年都在变,我都不知道怎么教了”。
其实从上个世纪90年代我开始当学生,到现在我工作16年了,学习过的,教过的教材版本已经改了很多次了,在一纲多本的时代更是各种教材琳琅满目,肯定每一套都不一样。但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基本的历史史实,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历史教学的基本策略应该都是差不多的吧,总不至于“张飞战秦琼”吧!
不管是以前的专题式编写体例,还是现在的通史编写体例,不管是什么版本,内容其实也都大同小异,我觉得这些都不是困扰我们教学的最主要的问题。因为教学不是让我们去念教材,而是需要我们组织教材,这个权利是在我们的手上,而不是被教材牵着走。
2、
这里最核心的就是我们如何去看待教材的“地位”。新课程改革理念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我们是“用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只是我们教学素材中的一个内容,或者是说最重要的内容,但是不是全部。
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我们还在抱怨教材内容太多,那么我们反问自己,就算把教材的内容学到了,就算是学好了历史吗?就可以应对现在日益重视学生学科素养、综合素养的升学考试吗?
过去的一年我受教育部的委派在HK教育局课程中心工作,我听到最多的一个词语是“照顾学生多样性”,这和我们的分层教学还有区别,我们的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的水平层次给学生不同的学习策略和内容。但是他们是给学生探究问题的途径,供学生自己选择。比如为了解决一个历史问题,可以给学生文言文原文、白话文翻译文、历史漫画、动画视频、相关网页……等多途径的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方式,最终得出结论。
你看,这就是理念的问题了。其实在我们内地,这几年很多优秀的示范课,我们会发现这些课堂都不仅仅拘泥于教材,内容更丰富,手段更多样,视野更广阔,情感更震撼。我们想把教材变薄,用心的老师在努力把教材变厚,因为除了教材还有更多的教学资源我们可以去开发。
3、
教学的目的其实才是这个话题最触及老师们心内的这个疑问。我们说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当然也是人,没有任何的其他目的。
从国家需求、社会发展、学生个人成长等各个方面已经非常明确的回答了教育的目的就是“立德树人”,历史教学同样如此,通过我们的学科特点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是没有任何争议的。
但是很多老师经常义愤填膺地给我说,叶德元你说得那些我们都知道很好,但是要考试,我们可不敢像你那样上课。
其实这样的疑问是很奇怪把“育人”与“高分”对立起来了。我们上有温度的历史课,上有格局的历史课,上有思维的历史课,难道就不能考高分?学生的成绩就一定不会好。很多学生是因为喜欢历史课而喜欢历史的,更愿意在考试的时候多花时间去复习历史。这不矛盾,反而会让我们更轻松,因为我们调动的是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而不是我们强迫的机械性的记忆和背诵。更何况如今的中考、高考对学生学科素养、高阶思维、视野格局的考察越来越多,背完几本教材就敢让学生走入考场,我想我们也没有这个底气吧,如果你觉得差不多了,只能说我们自己降低了这个学科的身份。所以“考高分”不是我们“机械性的教教材”的借口和挡箭牌。
所以我觉得不怕教材怎么变,我们的初心不变。在不断的适应新的形式,理解新的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形成自己对历史教学的理解看法,以不变应万变,把教材作为工具,把育人作为培养目标,不断开发新的教学资源,丰富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策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我们的学生分数提升的同时,爱上历史,爱上历史课,给学生更大的格局,更丰富的人生!